乘法的估算
二、設計理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力求滲透課標中的以下理念:
(1)數學思考方面,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2)在解決問題方面,引導感受學生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在情感與態度方面,引導學生能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了聯系;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三、幾個處理方案
1、主題圖的處理
主題圖《買門票》包含的信息量較大,如:估算的需要、約等號的認識、估算的方法以及解決思路。在同一幅圖里要落實這么多知識點,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我的處理方式是將主題圖分解成幾塊:通過估算三年級學生數來解決估算的需要和估算的方法。根據估算的結果對相關數據作出合理的判斷這塊內容放在第二個層次,也就是主題圖里解決。而像約等號的認識之類,這些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就一帶而過了。
2、估算意識和估算習慣的培養、滲透
乘法的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方法,它比精確計算有時更有用。估算概念的引入,使學生感受到了“可以應用的數學”、“現實的數學”。估算方法的指導進而為在社會實踐中運用這一數學知識提供了可能。在設計本課時,力圖給學生創設一種生活情境,是這些數學知識處于生活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乘法的估算》教學設計
馬婭芬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的過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養成估算的習慣。
2.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了解估算在生活中應用的必要性,發展學生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
3.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形成具體問題采用具體的方法分析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的過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養成估算的習慣。
【教學難點】:
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咱們三年級段大約有多少學生?
二、探究新知
1. 三年級段大約有多少學生?
(1)你有哪些解決方案
生:數、算、估……
師:這些解決方案哪個能在我們課內解決,而且符合我們的要求了?為什么?
(節約時間,速度快。)
(2)那么應該怎么估?需要哪些數據?55看成什么?為什么?(四舍五入)把55看成60是估大了還是估小了?
(3)約等號等格式介紹。
(5)估出的480人是多了還是少了?(不確定)
師:實際上是只有兩個班的人數超過61,分別是61和62人,其他班級都是60人以下。
(應該比480少吧?)
準確人數是459人。
2.例229個同學去參觀航天航空展覽,門票每張8元,帶250元錢夠了嗎?
(1)解讀信息,夠了嗎?怎么解決?
(2)估算 29為什么看成30?(“四舍五入”五都入了,9當然也要入了)
(3)把你的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作答。250元夠買門票。
(4)240元夠嗎?
師:帶250元是夠了,如果帶240元也夠了嗎?為什么?
生:把29看成30,已經是多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