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實錄與評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四年級(下冊)第76~77頁。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活動,認識3的倍數的特征,能夠正確地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
2.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動手實踐和觀察、分析、抽象、比較、歸納等能力。
3. 使學生在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中,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悟數學思維的嚴謹。
教學過程
一、 懸念激趣,啟迪猜想
課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學師生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縣的貧困學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讓學生分別判斷5844是不是2、5的倍數,并說明理由。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2、5的倍數看個位。
師:如果將這些錢平均分給3所貧困學校,不計算能判斷每所學校得到的錢數是不是整元數嗎?
生:我認為每所學校得到的錢數不是整元數,因為5844的個位是4,不是3的倍數。
師:你猜想什么樣的數是3的倍數?
生:我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
師:同意他的猜想嗎?(同意)
師:他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來繼續研究。
出示1~99的數表,讓學生找出3的倍數。
師:思考一下這位同學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從不同角度舉例否定上面的猜想。
師:那請同學們繼續觀察,3的倍數的個位可以是哪些數字?
生:3的倍數的個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個數字。
師:要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能不能只看個位?(不能)
師:究竟什么樣的數才是3的倍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評析:“3的倍數的特征”屬于數論的范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而2、5的倍數的特征是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基礎。教師從學生的已有基礎出發,設計了捐款獻愛心的情境,把復習和導入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設置了“陷阱”;通過讓學生觀察100以內3的倍數,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否定了猜想,引發認知沖突,創設了探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產生過程,明確新課要解決的問題。]
二、 操作探索,驗證猜想
1. 提出猜想。
課件出示四組卡片和活動要求。
① 3、4、8; ② 2、4、7;
③ 1、8、9; ④ 0、3、5。
小組合作要求:讓學生先寫出能組成的三位數,并判斷每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再寫出自己的發現。(具體內容略)
學生合作探索,教師巡視參與。
師:誰來代表你們小組匯報研究的情況?
生1(第①組):我們小組用卡片上的數字組成了6個不同的三位數,分別是:348、384、438、483、843、834,我們發現這6個三位數都是3的倍數。
生2、生3、生4分別代表自己的小組發言。(略)
師:你能把這四組卡片進行分類嗎?說明你分類的理由。
生:我把①、③兩組分為一類,因為這兩組卡片上的數字組成的數都是3的倍數;把②、④兩組分為一類,因為這兩組卡片上的數字組成的數都不是3的倍數。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在用數字組數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
組織全班交流。(略)
小結:在用數字組數的過程中,①數字排列的順序變了;②組成數的大小變了;③組數用的卡片上的數字沒變;④卡片上的數字和沒變。
課件出示各組數字之和。
師:在用數字組數的過程中,卡片上的數字的和為什么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