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用計算器嗎?”課堂實錄與反思_華應龍
我用計算器嘗試了學生可能出錯的各種類型,以便自己心中有數,但在執教過程中,又不是直接指出學生錯在何處,那樣就剝奪了學生自己“反省”的機會。想到鄭板橋的“難得糊涂”的名言,課上的我裝糊涂,學生報出“2.700000022”時,我愣住了,好像被難住了,過了一會才說:“你算錯了”,給學生的印象是老師思考后作出的判斷,應好好“反省”。板橋先生說“由聰明而糊涂難上加難”,看來也不一定,只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做老師的就好“糊涂”了。
l 關于“挑戰題”
根據大家熟知的“寶塔數的美”:
1×1= 1
11×11= 121
111×111= 12321
1111×1111= 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
我加工成了“22222222×55555555=?”,可以說是苦心孤旨。這樣的題更富于挑戰性,恰到好處地滲透了“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轉化思想,同時讓學生領略了數學的美妙。學生在解決這樣有挑戰的問題時,可能會想出豎式計算,老師再結合豎式可以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到“寶塔數”美的原理。
另外,我還設計了一道“試一試:999999999×999999999=?”,以鞏固“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轉化方法。
學生解出這道“挑戰題”后,我打算用華羅庚先生的“善于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訣竅。”一段話來總結的,雖然他的這段話說得淺顯易懂、深刻實用,我對本家也很有感情,但我更想讓學生盡早知道被外國人十分尊崇而很多中國人并不知曉的我國第一位哲學家“老子”的言論。這樣就選擇了普適性更強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兩者都用的話,疊床架屋并不好。
l關于課尾的總結
按照陳省身先生“數學好玩”的思想,我覺得小學階段的“計算器”就是玩具,整節課就是玩計算器的。因此,最后的結語,開始的設計是改古人“玩物喪志”為“玩物生智”。后來回顧全課,三讀課題,學生每一次說的“會”都是真話、實話,但每一次都是高一個層次的,所以板書“學無止境”更好。一是更適切,二是學生更明白詞語的涵義。
這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
問題與思考
1.你認為“我會用計算器嗎”這節課在教材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結合學生已會用計算器做簡單計算的實際,調整教學起點,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變教材陳述方式介紹計算器功能鍵和操作程序,為在計算器計算活動中學習功能鍵及使用方法,很好地體現了“用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的教學理念。
——創設具有明確目的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了解使用計算器的優點與局限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計算器的認識和科學有效地使用計算器的能力。
2.有老師問“這節課是新授課還是活動課?”,你是怎樣認為的?
——新授課與活動課不是兩個并列和互不相關的課型。新授課中有學生的活動,活動課里也有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二者難以截然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