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變的規律”教學紀實與評析
440÷20=9 600÷800=
120÷40=2 400÷60=
…………
師:同學們真是聰明,能馬上運用所學習的知識使計算又快又準。老師這有一道難度大一點的題,敢接受挑戰嗎?
3.400÷25=
生1: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4,變成1 600除以100,等于16。
生2: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5,變成80除以5,等于16。
師:同學們思維真敏捷,能想出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
【評析: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簡便運算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研究算法,并在交流中呈現了不同的算法,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四、總結延伸,應用拓展
師:同學們表現這么好,淘氣和笑笑想獎勵你們蛋糕,想要嗎?
淘氣有9塊蛋糕,先平均分給幼兒園的4名小朋友,剩下的就給我們同學。笑笑有90塊蛋糕,先平均分給幼兒園的40名小朋友,也把剩下的蛋糕給我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商不變的規律,那么在淘氣、笑笑分蛋糕的故事中,又存在怎樣的規律呢?
反思:
本節課是探索性很強的數學課,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設計了開放度很大的學習活動,設計了適宜于學生學習的一系列活動。
1.創設問題情境,引生思考。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課開始,我創設了讓學生用8、2、0三個數字編寫商是4的除法算式。緊接著根據學生關注的焦點來提問:為什么算式不同,商卻相同呢?讓學生感悟到商沒有變,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被除數、除數有變化。通過此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變與不變,這是研究商不變規律的基礎。然后拋出問題,從這些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呢?也就是被除數、除數怎樣變,商不變?這一問題一出示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思維,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創設探究空間,引發探索。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考慮到了利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填數或填符號,進行判斷——是否商不變。口算、簡算的練習,使學生體會到運用商不變的規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在本節課的最后我用淘氣、笑笑分蛋糕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在有余數的算式中又有怎樣的規律,使知識得以延伸。讓學生繼續探究,感受學海無涯,學無止境。
評析:
在整節課中教師遵循設疑、引思、探索、解難的教學思路組織教學,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在“設疑中引思,探索中創新”的教學特點。回顧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注意到,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不但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發現、總結的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同伴互助等形式下完成規律的探究過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初步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
第一,精心預設,關注生成。新課伊始,學生按照要求編出不同的除法算式,教師隨機地把算式分成兩組板書到板面上。在引導學生觀察時,開始有一名學生把橫向的兩個算式(每組的第一個算式)進行對比,不知道隋老師當時出于怎樣的想法,中斷了那個學生的說法,引導其觀察第一組中的兩個算式。其實隨意地從中找到兩個算式進行對比都是可以的,只要學生能夠說出兩個算式中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情況,就應該達到了觀察、發現的目的。可能隋老師之前的預設是讓學生著重借助第一組算式進行觀察發現,第二組算式中被除數和除數間的倍數關系不是太明顯,怕學生觀察發現時遇到困難,但學生已經有所發現了,教師應該讓學生說下去。尤其是板面上并列的兩組算式,對于第一組算式的研究可謂濃墨重彩,而第二組算式則無人問津,這樣也失去了板書出第二組算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