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實錄
⑷ 表現手法:
雖然也是正面描寫人物,但突出了動作描寫,這也說明表現手法要為內容服務。鐵人“認錯”是需要用“語言”表達,彭總種田自然以“動作”表現。之后,逐一講評正面描寫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少年閏土》、《大倉老師》、《金色的魚鉤》等。仍用對照的方法總結出異同點。
同文體文章,精選一篇,帶動一類,有益于學生領會布局謀篇的基本規律。之后,再講評布局謀篇差異較大的文章進行對比,找出“個性”。
比如,《兄弟便是朱德》一文,是以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敵人怕朱德和人民愛朱德這一中心的。為什么不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呢?應使學生懂得,正面描寫朱德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是可以的,但復雜的情節,大的作戰場面,就不是幾百字所能包容的。作者用側面描寫,文字不多,描繪出了敵人聞風喪膽、尸橫遍野,足以表現中心,不是更好嗎?
《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屬于特定環境寫人,因為邱少云在執行潛伏任務,自始至終“紋絲不動”,所以無法正面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作者只能通過寫自己看到烈火吞噬邱少云時內心萬般痛楚,來展現邱少云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此外,本文開頭沒有直接寫主要人物,而是用了三個自然段,交代了戰斗任務和描寫了環境。講讀時,引導學生前后文對照,看到這大段的鋪墊與主要事件和表現人物崇高品質的關系。比如,開頭交代了“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結尾處描寫邱少云“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再與前文對照,怎能不被邱少云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頑強的毅力以及自我犧牲精神所感動呢。本文開頭曾交代一句“我們志愿軍準備在黃昏時分發動突然襲擊”與結尾處“黃昏時分,漫山遍野響起了激動人心的口號”相照應,前面的交代很重要,否則讀者就要問:為什么戰友們看見烈火吞噬邱少云卻見而不救?
以上兩例的講解,使學生懂得,特定環境寫人記事,就要從內容出發,選取適當的布局謀篇的方法去表現中心。
一組文章講完后,使學生感受到“文無定法”,卻“有規可循”;“有規可循”卻又“文無定法”。因為寫文章時,無論結構、語言、還是寫作方法,都要服務于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案實錄】
三、審題(一、讀課文。二、質疑。略):
師:《狼牙山五壯士》這個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狼牙山”告訴了我們地點:“五壯士”告訴了我們人物。
師: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戰士》?這個“壯”字是什么意思?
生:“壯士”表示了對五位戰士的敬佩之情,對他們很尊敬。
生:因為他們不是一般的戰士,他們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敢于獻身,所以他們就是豪杰,是壯士。
師:說得好!不是一般的戰士,這個“壯”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樣的戰士才能稱得上壯士呢?
生:“壯”就是勇敢的意思。
師:誰還有補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稱為壯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稱為壯士,勇敢得為了勝利能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才能稱為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