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學程導航)
7.神奇的克隆共幾課時2課型新授第幾課時1三維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掌握課文內容,初步了解說明順序和方法。4.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激發學生思考、熱愛科學的情愫。教學重點難 點教學重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掌握課文內容,初步了解說明順序和方法。教學難點: 把握課文脈絡,初步了解說明順序和方法。教學資源教材開發:1.可以結合本課的說明特點,適當介紹一些說明文的寫作知識。2.組織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有關克隆的資料,對照課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方面編寫一則關于克隆的材料,自由擬題。相關材料: 1.作者簡介:談家楨,生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獲得首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榮,從事遺傳學教學和研究逾60年,是我國遺傳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2.克隆技術大事記:1938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克隆設想。1952年,科學家開始用青蛙進行克隆實驗。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誕生。1998年7月22日,科學家采用一種新克隆技術,用成年鼠的體細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這是人類第一次用克隆動物克隆出克隆動物。1999年6月17日,以美籍華人科學家楊向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利用一頭13歲高齡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細胞克隆出小牛。XX年1月3日:美國著名華人楊向東,用體外長期培養后的公牛耳皮細胞成功克隆出6頭牛犢。XX年1月:美國科學家宣布克隆猴成功,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XX年3月14日:曾參與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國ppl公司宣布,他們成功培育出5頭克隆豬。學生經驗: 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五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預習設計1.自主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劃出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借助工具書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3.標上自然段的序號,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4.針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5.有條件的話查閱“克隆”的相關資料。
學 程 設 計
導 航 策 略調整與反思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在教師的講述中初步感受“克隆”的神奇魅力。
齊讀課題。二、質疑,把握文章重點交流自己最想了解的內容。(1)什么是“克隆”?(2)克隆神奇在哪里?……
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2.認讀詞語。一模一樣 克隆 例如 馬鈴薯嫁接 細菌 卓有成效飼養 效率 瀕臨 誘人
3.分自然段朗讀課文。4.交流問題:什么是“克隆”,課文哪些語句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5.出示學習單:克隆技術“神奇”在哪些地方?找出相關的段落讀一讀!克隆技術“神奇”在哪些地方?找出相關的段落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