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美術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
通過在各班課堂教學效果的情況和學生作品的情況看,各班的效果都很好,不僅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參與度高、互動效果好,學生的作品也獨特創新,個性十足。有的是卡通式手表;有的是翻蓋式的;有的還有流蘇裝飾;有的用動物身上的斑紋來裝飾;有的用有立體感的紙張做鐘面;有的用易拉罐做;還有大膽的用水果做鐘……同學們的奇思妙想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正是那些豐富的圖片和實物給同學們喚醒了他們的記憶,為后面的創作帶來了創作激情。從而涌現了這么多令人驚喜的好作品,把我們帶入了豐富多彩的兒童鐘表世界。
第5課 蔬果 的 聯 想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蔬菜、瓜果隨處可見,它們還是天然的雕刻、塑造材料。本課即選用這種取材方便、易于加工的材料進行活潑、有趣的立體造型活動。
教材借助主圖設置情境,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主圖中的“荷花”與“青蛙”是引導學生巧妙地利用蔬果的形狀、色彩、紋理等進行聯想的典型范例。 “荷花”是以切劃手法為主的造型處理, “青蛙”是以搭配組合為主的造型表現,造型方法的豐富性,給學習方法提供了多樣的選擇。
形式一般是學生最先感知的美術語言,又是制作、塑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造型因素。對于蔬果的形的聯想,教材安排有小訓練,強調形狀奇特的蔬果更容易引發聯想,以此啟示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同時教材呈現了三個形狀各異的白蘿卜,提出問題:看看這些白蘿卜,你想到了什么?你會把它們做成什么?這樣的小訓練,對于觸動學生的感知,激發他們的聯想思維,發展想像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容易讓學生進入下面的學習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簡單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2、培養細致、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奇妙、獨特的想像能力,發展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3、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學習簡單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準備:
小刀、各種蔬果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演繹,激發興趣.
教師看幻燈:"池塘里的小青蛙".
學生欣賞,感受由蔬果引發聯想而帶來的奇妙世界.
二、深入感知,巧妙聯想.
1,提出思考:你認為南瓜變青蛙,妙不妙為什么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傾聽,參與討論.
交流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聯想(橋)
形體(圓鼓鼓)
南瓜 色彩(黃綠色) 青蛙
紋理(黃綠相間的條狀花紋)
4,觀察自己帶的蔬果和教材第14頁小訓練中的白蘿卜,分組展開聯想,然后集體交流想法.
三、嘗試表現,探究方法.
1,教師指導一學生根據聯想在蔬果的基本形體上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師提示正確使用墊板和刀具,注意安全.
3,學生自學教材,閱讀說明文字,進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鏤,刻,組合,插接等.
四、作品賞析,創造表現.
作品賞析.
分組自由創作.
五、教學評價與延伸
1、自由欣賞,自由交流.
2、集體評議最佳創意獎.
第 6 課 玻 璃 水 彩
一 、教材分析:
在平整的玻璃板上用水彩顏料進行水與色的趣味性點畫稱之為玻璃水彩.是一種探索性繪畫方式。與紙上水彩畫不同,它強調碰合效果的偶然性,只要有水與色的浸潤、滲化、交融并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色彩肌理效果就行。它便于學習,易于掌握,有趣、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