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第六冊音樂教案(全冊)
學唱歌詞時注意第二、第六小節,由于三段歌詞在詞曲搭配上的不同,學生常要唱錯,可在唱前提醒學生注意或練習幾次。
練唱過程中始終要保持聲音的圓潤和柔美,在老師的提示下按歌曲標記的力度記號去演唱。這是首深情優美的合唱曲,上下句結構簡潔明了。歌詞形象生動,富有詩情畫意。曲調抒情柔美,感情細膩。演唱時要注意:(1)不要唱成輕快的三拍子,而應是中速、抒情。(2)旋律線要連貫圓潤。(3)注意每個樂句中的氣息控制和強弱細微變化。
3、唱唱談談。學會《紅蜻蜓》后,試用以下兩種不同方法演唱并談談兩次歌唱的感受(感受力度的表現作用)。①自始至終用一種力度演唱。②按樂譜上標記的力度演唱。
4、拓展。學了歌曲之后,談談我們怎樣保護蜻蜓等等這些小動物。請學生自由討論,然后發表各自的意見。
教學反思:本單元通過欣賞印度尼西亞甘美蘭音樂《珍珠》、歌曲《木瓜恰恰恰》、日本名歌《櫻花》、漁歌《拉網小調》、歌曲《郵遞馬車》讓學生感受到了印度尼西亞、日本的民族風情和音樂文化特色,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多元的音樂文化,建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通過自學歌曲《恰利利、恰利》,學生能運用已學過的節奏與“小音庫”已儲存的五個音,結合鍵盤,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通過學唱歌曲《紅蜻蜓 》,學生能運用力度的變化來演唱歌曲,表達歌曲的感情,并鞏固七個音名在鍵盤的位置;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學生掌握和了解到了一些護照及簽證的作用、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的國家的地理位置、民族狀況、風俗習慣、國旗等知識。
第八課 先輩們唱過的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先輩們唱過的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2、能感受和分辨旋律和伴奏。
●分析教材
《紅星歌》是電影《紅星閃閃》的插曲。講述的是1931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故事。歌曲表達了劇中潘東子和老百姓對紅軍的期盼,因為紅軍可以幫老百姓打倒惡霸、地主,使窮人翻身過上好日子。紅星是紅軍帽子上的標志,《紅星歌》表達了老百姓對紅軍的擁護熱愛。
《讀書郎》是中國做曲家宋揚于1944年編詞作曲。歌曲表現了兒童自小不怕風雨,勤奮學習,不是為了作官,而是不愿受人欺凌當牛羊。歌詞三段,用同一曲調反復演唱,是一種分節歌形式。開始奏出八小節的引子,然后是歌唱部分。再唱完四句之后,插入富有風趣的“朗格里朗”的襯句,再重復第四句的詞曲而結束。作者吸取湖南民間音樂的素材而創作,歌曲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同時歌曲通俗易懂,旋律流暢,情緒活潑,因而受到兒童們的喜愛。
●教學設計
(一)學唱《紅星歌》
1、 觀看影碟。教師播放故事片《閃閃的紅星》片斷。簡介《紅星歌》的創作背景。
2、 聽歌曲做活動。教師播放歌曲《紅星歌》,并和學生一起做活動。第一次聽音樂的活動圖譜如下:
||: a b c d :|| d’(是d樂句的同頭換尾)||
4 4 4 + 4 4 + 4 4
跺腳、 拍腿、 拍手、 拍腿
第一次聽音樂的活動圖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