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六單元教案
一、單元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積累文言詞語和古詩文名句。
理解、把握這兩個單元古詩文的思想內容,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品味詩文中的語言和情境。
方法與過程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大致讀懂文言文。
2.能根據要求查找一般的資料,初步懂得利用資料來幫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3.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2.培養學生關注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操。
二、單元教學說明
八年級上冊文言課文(含古代詩歌,以下同)的編排方式與前兩冊不同:前兩冊是分散在各個單元里,每單元一篇;本冊則是單獨組元,每單元五篇,共有兩個單元。課文篇數也幾乎增加了一倍。這個變化的原因是:七年級的文言文教學只是“入門”的準備,而本冊則是“入門”的正式啟動。
第五單元選有八篇古代詩文,其中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與節操的表白;魏學洢的《核舟記》介紹了一件工藝品,內容新奇有趣;選自《禮記》的《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杜甫的三首詩中,《望岳》是詩人青年時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則寫于安史之亂初期,此時杜甫已步入中年,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大詩人風格的發展變化。這些課文的內容,有的反映了我國古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談到知識分子處世立身的態度,有的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贊美了古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
第六單元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都是我國古代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秀篇章。酈道元的《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長江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與友人交流品味山水的內心感受;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描述了一個清幽寧靜的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周密的《觀潮》記敘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以淺淡的筆觸把對故國往事的懷戀融入了山水小品中,表現了作者超凡脫俗的高雅情趣;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王維的《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陸游的《游山西村》描述了山野風光和農家鄉俗。這些作品表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親近自然、寄情山水的的共同志趣。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把自己的情思融入到自然山水中,自然有了生命,使山水有了性情,人與自然可以親切地交流、對話。
兩個單元共由10篇文言文和7首古代詩歌組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文章體式上有記、銘、說、游記、書信、小品文、古體詩、律詩等;在寫作技巧上,有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說明事物、闡述道理,不一而足。這些詩文的內容,有的敘事,有的寫景,有的記游,有的狀物,有的抒情,有的議論,豐富多彩。其中蘊涵的情感和風格也異彩紛呈,如《陋室銘》的清高、《愛蓮說》的質直、《望岳》的高遠、《三峽》的冷峻、《答謝中書書》的清麗、《記承天寺夜游》的微妙、《湖心亭看雪》的飄逸、《歸田園居》的自然等。優秀的古代詩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著民族精神的精華。學習古代詩文,不僅能夠使我們了解古代的社會生活,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而且還能夠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提升我們的精神品位。新教材中古代詩文的分量有所增加,其目的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