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六單元教案
教學這兩個單元,既要重視文言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教學,又要從文學、文化的層面拓展文言文教學的視野,提升文言文教學的品位。簡言之,就是要做到言、文并重。前者是從語言的角度,解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問題,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但決不是唯一的任務,決不是根本任務。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應當把文言文當作一種文化,而不僅僅當作一種語言來學。文言文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把我們國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經由我們的手,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從《尚書》,一直到清代,浩如煙海的文言典籍里蘊藏著多么豐富的中國文化!我們讓學生學習文言文,就是要繼承并發(fā)揚這種文化。文言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語言的層面上,通過詞語解釋和語法分析、句子翻譯等標準化題型的反復操練,把學生剛剛萌發(fā)的一點點閱讀中國古代典籍的興趣給磨平了,使學習文言文變得那么索然無味,使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變得那么面目可憎。
要讓我們的學生喜歡文言文,要讓文言文教學真正成為承遞人類文明的一座橋梁,就要想辦法使學習文言文由索然無味變?yōu)榕d味盎然,使文言典籍由面目可憎變?yōu)橛H切可感。這種“味”,這種“親切感”不必到別的地方去苦苦尋找,文言文中本身就有,這就是“文化味”
其實文化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東西,它同我們的生活,同語言文字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文言文是用中國的古代語言記錄中國古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關鍵在于我們在教學中怎樣挖掘它,如何把握它。
就是僅從語言文字層面來看,文言文的教學也應該是富有“文化味”的。無論是漢字本身所蘊涵的豐富的文化信息,或是文言詞語、文言句式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還是文言文體式所反映的文化傳統(tǒng),都值得我們在教學中去挖掘并傳授。
三、課文的教學建議
21. 桃花源記
(一)教學目標
背誦全文。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了解文言詞語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
初步學會利用注解來讀懂文言語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會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義。
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情緒以及他的局限性。
(二)教學設計
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以成語“世外桃源”來導入課文及作者。
2.學生閱讀課文,初步了解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3.問題討論一:是什么人發(fā)現(xiàn)了這個“世外桃源”?他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xiàn)的?
學生回答并復述課文第一段的內容,其他學生仔細聽,注意記下同學復述時與課文內容不相符的地方。
在討論同學的復述是否正確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解釋詞語,體味和推敲詞句的含義。如果學生的討論不夠積極、深入,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來引導點撥:
(1)這個人是什么時代、哪個地方的?他是干什么的?(指導學生看第165頁注解②③,并補充注解:【業(yè)】職業(yè):無業(yè)游民。)
(2)漁人是在什么情況下遇到桃花林的?(補充注解:【緣】沿著: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