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六單元教案
(3)漁人遇到桃花林后有怎樣的心理反映?(引導學生推敲“甚異之”的含義,補充注解:【異】奇異、神異,這里是意動用法,覺得……奇異、神異的意思。)
(4)漁人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理?(指導學生看第165頁注解④⑤,并描述桃花林的景色。)
(5)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漁人有什么進一步的行動和欲望?(引導學生推敲“窮”的意思,補充注解:【窮】完、盡,這里用作動詞,走完、走盡的意思。——欲窮千里目)
4.討論問題二: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他剛進入桃花源時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學生回答并復述課文第二段的內容,其他學生仔細聽,注意記下同學復述時與課文內容不相符的地方。
在討論同學的復述是否正確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解釋詞語,體味和推敲詞句的含義。如果學生的討論不夠積極、深入,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來引導點撥:
(1)漁人是怎樣發現洞口的?(指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①②,并體味“仿佛“一詞在這里的含義)
(2)漁人是怎樣進入這個山洞的?(引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③,并補充注解:【舍】舍棄,丟下。【初】起先、開始的時候。【才】僅,剛好。)
(3)漁人剛進入桃花源時都看到些什么?聽到些什么?這里的自然環境怎樣?(指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④⑤⑥⑦⑧,引導學生體味“平曠”、“儼然”、“良田”、“美池”、“雞犬相聞”等詞語的含義,描述桃花源的自然景象,補充注解:【曠】開闊:曠野。【良田】肥沃的田地。)
(4)桃花源中的社會環境如何?何以見得?(指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⑨⑩,引導學生體味“怡然自樂”一詞的含義。)
5.討論問題三:漁人在桃花源中都有哪些活動?他從中了解到哪些情況?
學生回答并復述課文第三段的內容,其他學生仔細聽,注意記下同學復述時與課文內容不相符的地方。
在討論同學的復述是否正確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解釋詞語,體味和推敲詞句的含義。如果學生的討論不夠積極、深入,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來引導點撥:
(1)對于漁人的貿然闖入,桃花源中的人有怎樣的反應?(指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⑾,并補充注解:【咸】全,都。——老少咸宜)
(2)桃花源中的人是為什么來到這里?他們和外界有來往嗎? (引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⑿⒀,并補充注解:【妻子】這里是兩個單音詞,妻子兒女的意思。【邑人】同鄉人。邑,古時縣的別稱,也代指家鄉。【乃】竟然。)
(3)桃花源中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他們有沒有回到外界社會的想法?(指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⒁⒂,引導學生體味“嘆惋”、“不足為外人道”等詞句的含義,補充注解:【延】邀請。【語】yù,告訴,對某人說。)
6.討論問題四:漁人離開桃花源后,有人想再去嗎?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并復述課文第四、五段的內容,其他學生仔細聽,注意記下同學復述時與課文內容不相符的地方。
在討論同學的復述是否正確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解釋詞語,體味和推敲詞句的含義。如果學生的討論不夠積極、深入,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來引導點撥:
(1)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就有什么打算?結果怎樣?(指導學生看第167頁注解⒃⒄第168頁注解①②③,并補充注解:【既出】出來以后。既,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