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六單元教案
——(摘自《古“桃花源”新考》作者 湖南省冷水市 粟海 粟利宇)
[資料4]有的學者認為,桃花源“并非作者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的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的寫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其依據是,東晉文人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現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素有對桃花的崇拜,以及見客人“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習俗。再據《苗族簡史》介紹,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早在晉朝前,就呈現出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桃花源詩》)的社會景象。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在本文中所描寫的桃花源,應該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他創作的原型的,否則,不應該出現“南陽劉子驥”這個同時代的真實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像桃花源這樣景色優美而且遠離人世的地方應該是有的,而老百姓為躲避戰亂而避入深山的事情也屢有發生。但是,像作者所寫的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生活幸福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是不存在的。這是作者想象虛構的成分。
3.問題討論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樣一個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學生依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分析作者所處時代和作者的情況回答討論: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4.問題討論三:怎樣看待作者所描寫的“世外桃源”?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補充講解:
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想回到老子所描述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中去,是一種消極避世思想的表現,顯示出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5.總結:這兩節課,我們通過學習《桃花源記》,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類進入了高科技時代。但是,戰爭仍然存在,社會并不公平,那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呢?
6.布置作業: 課外請以“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為題寫作。
(三)案例分析
這個教學設計較好的體現了文言文教學要言、文結合,突出“文化味”的教學思想。在整個教學過程所指向的是對作品的文化解讀。但在解讀的過程中,特別是第一課時中,通過復述內容、補充注解、聯系遷移等方法較好地落實了語言教學。而對作品的文化解讀,并不是單純由教師來講授,而是通過問題討論,引導學生充分的利用資料,結合文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師主要在學生討論探究的過程中適時點撥、引導,并作必要的講解、補充,將學生的探究逐步引向深入。
相信這樣一種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文言文教學,應該能使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當然,上面這個教學設計只是一個例子,一種方案。“教無定法”,只要教學理念正確,教學思路對頭,每位教師都可以設計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適合學生具體學情的教學方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