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六單元教案
(“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不妨改為“俯視”。)逐句詮釋
(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
一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
二問: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
一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
二問:“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
大意已見注釋。
一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
(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
二問: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
絕頂,極頂,指玉皇頂。
一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
(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5)小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言。關鍵在于認識到青年杜甫的雄心壯志。
(6)朗讀背誦。
3.教學《春望》
(1)寫作背景介紹: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鄜州。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2)介紹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3)配樂朗誦
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