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六單元教案
(四)相關鏈接
1.此語殊不呆滯,但本記字字可悟,更須言外遇之。如“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此數句須看一個“忘”字,一個“忽”字,隱然說人到忘處,百慮都盡,便忽有會意處也。“屋舍儼然”以下忽綴一語云:“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此正文字絕處逢生法。恍惚變化,另開一徑,才轉出“設酒作食”一段光景。末段云“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有寓言凡人事境閱歷,以無意適遭為至,著意便迷惑矣,與莊氏“異哉象罔”乃得同旨。結句“后遂無問津者”,冷諷世人,悠然不盡。
([明]張自烈輯《箋注陶淵明集》卷五)
2.設想甚奇,直于污濁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黃、農之代。公蓋厭塵網而慕淳風,故嘗自命為無懷、葛天之民,而此記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人與地之所在而實之,則鑿矣。 ([清]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五)
3.陶淵明之寫此記,或多或少地有些素材,實在也可以看作一篇有美感的古小說,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記中寫的是什么樣的社會呢?桃花成林,落英繽紛,良田美池,雞犬相聞,老人兒童,各露愉快的神情,大家還很有禮節,見了客人,親切熱情,客人臨別時,桃源人叮囑他說:“不要告訴外面的人。”也即安于小國寡民之意。
這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天地,無君無臣,無賦稅無喪亂,作者的這種理想,當然永遠不可能實現,但從反面恰恰揭示了作者生活在這樣一種現實中,易君如同兒戲,桑麻都已零落,田地殘破,雞犬不寧,老人得不到頤養,兒童失去天真。由于自己談不上溫飽,自然不可能有酒食招待客人。桃源人所以不希望客人告訴外面,就因為他們對秦朝尚有余怖,生怕外面人來得多了,會干擾原有的寧靜祥和的生活。作者越是寫桃花源的美善可愛,越顯得現實的丑惡可怕。
(金性堯)
22.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這兩篇短文。
2.掌握并積累有關的文言詞句,初步了解“之”在文言文中的多種用法。
3.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4.感受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學習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注重道德修養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