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六單元教案
側(cè)面描寫:“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生動寫實:“素湍綠潭”,“怪柏”,“懸泉瀑布”,“清榮峻茂”
形象夸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0.描寫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純客觀的寫景,而是要融入作者的主觀感受,做到情景交融。本文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11.比較欣賞
(1)李白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文中是怎樣描繪的?
(2) 陸游曾這樣描寫瞿塘峽中的飛泉:“蒼崖中裂銀河飛,空中萬斛傾珠璣”。在文中是怎樣描繪的?
導學生背誦課文。
課堂小結(jié)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雄偉的崇山峻嶺,有奔騰的黃河長江,有珍貴的文物古跡,有秀麗的園林風光。《三峽》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寫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峽無比雄偉壯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使我們從中受益非淺。在課文,我們要積極的走進大自然,用我們的筆來描繪大自然的雄偉壯麗。
28.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掌握并積累有關(guān)的文言詞語。
3.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和達觀的心態(tài)。
(二)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答謝中書書》
導入新課:
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2.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1)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3)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2)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3)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4)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5)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4)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