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教案
第五單元助學方案一、文學資訊
第二十一課《與朱元思書》
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雋永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文章先總敘了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然后轉入對山之奇、水之異的描寫。觸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在寫法上,運用了駢體文的體式,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
第二十二課《五柳先生傳》
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東晉著名田園詩人。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全文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文章在寫法上有較突出的特點,即:多用否定句,語言樸素洗練,內容看似平淡,實則蘊含深刻。
第二十三課《馬說》
選自《韓愈文選》,作者韓愈,唐代文學家。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寄托了作者為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寓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第二十四課《送東陽馬生序》
節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學家。這篇文章是作者給同鄉后學的臨別贈言。在文中,作者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勉勵后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第二十五課《詩詞曲五首》中,《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作者是唐代的劉禹錫,這首七律詩通過寫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無限感慨,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進取精神。《赤壁》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這首七絕借赤壁之戰這則歷史故事,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作者是南宋的文天祥,這首七律表現了詩人憂國之痛和舍生取義,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水調歌頭》的作者蘇軾,宋代文學家,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思念手足,心情郁悶惆悵之情,但以樂觀曠達的情懷作結。《山坡羊•潼關懷古》作者張養浩,元代散曲作家。這首曲表現了作者關心百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知識梳理
第二十一課 與朱元思書
原文重現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樣的顏色)。從(順、隨)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左右)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青白色),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急流的水)甚(比)箭,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夾岸高山,皆生寒(使……寒)樹,負(憑借)勢競上,互相軒(往高處)邈(往遠處);爭高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成峰。泉水激(沖擊)石,泠泠作響;好(美麗的)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通“囀”,鳥叫聲)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至)天者,望峰息(平息)心;經綸(籌劃)世務者,窺(看)谷忘反(通“返”,返回)。橫柯(樹木的枝干)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古文今譯
江面上的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水流漂浮移動,向東或向西隨意地飄蕩。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