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教案
③以樂其志: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樂。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應為“先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歡喝酒,家中貧窮不能經常有酒喝。)
②因以為號焉。(應為“因以<之>為號焉。”譯:于是就把(五柳)作為號了。)
倒裝句:
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應為“不知先生何許人也”,譯: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于貧賤”“于富貴”介詞結構后置,譯: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衷于發財做官。)
翻譯: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譯:已經醉了便回家,沒有留戀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現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3.重點詞語
〔1〕何許人:何處人。也可解作何等樣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別名稱字。〔3〕號:古人除名、字之外,還有別號。〔4〕不求甚解:指對所讀的書只求理解精神,不執著于對一字一句的解釋。〔5〕有會意:指對書中的意義有所體會。〔6〕如此: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7〕造:去、到。〔8〕環堵(dǔ賭):房屋四壁。堵,墻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指衣服破爛。穿,破。結,縫補。〔10〕簞(dān丹):盛飯的圓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蘆。〔11〕晏如:安然自得。〔12〕贊:古人常用于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被傳人的評論。〔13〕黔(qián前)婁:春秋時魯國人,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后,曾子前去吊喪,黔婁的妻子稱贊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賤,不忻忻于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14〕戚戚:憂慮的樣子。〔15〕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16〕極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茲: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文句理解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因為住宅傍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
3.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4.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連飯都忘了吃。
5.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窮,經常沒有酒喝。
6.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 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
7.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
8.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9.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10.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11.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衷于發財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