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教案
7. 《五柳先生傳》中為什么要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
文章首先介紹了五柳先生的姓名爵里。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社會里,姓氏表明門第閥閱,是富貴榮華的特權標志和政治依據。對姓氏爵里的漠然無視,表現著五柳先生的隱士特點,顯示出對門閥特權和世俗虛榮的傲然鄙夷。但這位先生不僅佚姓氏,而且無名字,這就更進一層,含有突出他真正隱士品格的意味。東晉門閥盛行玄談,標榜清德,士流以隱求名的假隱士甚多。這類假隱士實質是利祿之徒,一旦成名而為名士,往往更見其庸俗無聊。東晉門閥權貴王恭也很看不慣這類假隱的名士。他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世說新語•任誕》)挖苦他們懶散、放誕、做作、無聊。可見當時隱士風行,而多以無事、飲酒、吟詠為清德逸韻,以博取名聲。而這位先生連姓帶名都不要,足見其為真隱而非求名。但從表面看,這類標志隱士清德的行為現象似乎也差不多,一時難辨真假。所以陶淵明在下文就敘述五柳先生這類行為的特征。
8. 《五柳先生傳》一文語言方面有何特色?
作者的語言質樸自然。文中寫事物的情狀全用白描。例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9個字就極其逼真地道出了讀書的樂趣,也說明五柳先生深知讀書的意義,非凡夫俗子所能比。又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看起來似乎是寫五柳先生的狂放,不拘禮數,但仔細想想,如果沒有高蹈出世的氣概,恐怕是不會這么做的。蘇軾曾說過,陶淵明的詩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腴”,
考題重現
1. 用課文原句填空:
(1)表現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的句子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愛好是:①好讀書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自娛
(3)描寫五柳先生家境及其態度的句子是:環堵蕭然……晏如也。
(4)“贊”語中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貴
(5)傳文中與“不戚戚于貧賤” 相照應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2.簡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愛好及其生活狀況,并分析其分別寫出了一個怎樣的五柳先生。
(1)讀書,刻畫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
(2)喝酒,刻畫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3)寫文章,刻畫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4)生活狀況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刻畫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3.簡要說說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是一個率真放達、淡泊名利,雖處于貧困之中卻能安貧樂道、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
第二十三課 馬說
原文重現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表轉折,但是)伯樂不常有。故雖(即使)有名馬,祇(只是)辱(受屈辱)于(在)奴隸人之(結構助詞,的)手,駢(兩馬并駕)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因為)千里稱(著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時)盡粟一石。食(通“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來)食(通“飼”,喂)也。是(這)馬也,雖(雖然)有千里之能(能力),食(吃)不飽,力不足,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質)不外見(通“現”,表現),且(尚且)欲與常馬等(同樣)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能夠)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