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教案
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
3.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喂養(yǎng)它。
6.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到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8.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閱讀探究
1.本文的體裁是“說”。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2.表明論證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說明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作用,千里馬才能的發(fā)揮依靠伯樂。3.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從第1段看是:伯樂不常有;從第2段看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第2段看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從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馬也。4.第1段具體寫千里馬終身遭遇(命運)的語句是:袛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直接表明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稱也。5.第1段伯樂不常有的深刻含義是:統(tǒng)治者缺少能發(fā)現(xiàn)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憤世嫉俗之意。6.第2段是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在于譴責(zé)食馬者。
7.說明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憤怒譴責(zé)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感情強烈。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問。強烈譴責(zé)食馬者的無知,加強了否定的語氣,增強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馬者愚妄、淺薄(列出了“不知馬”表現(xiàn))的語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9.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馬也。10.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這是托物寓意的寫法。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樣的見解?統(tǒng)治者應(yīng)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12.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揭露了統(tǒng)治者不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社會現(xiàn)實;說明封建統(tǒng)治者只有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才能發(fā)揮他們的才干。13.第2段連用四個“不”字,表明了食馬者的無知,第3段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不”字可見作者的郁憤之情。14.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