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5
不是東西
一位自命為中國通的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時說:“中國人把物品稱為‘東西’,例如桌椅、電視機等。但是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例如蟲、鳥、獸、人。所以,你不是東西,我自然也不是東西!”
大勝與大敗
有位美國朋友訪問中國后,對翻譯說:“你們中國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例如,‘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是說中國隊勝了;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又是說中國隊勝了。總之,勝利永遠屬于你們。”
處處都漂亮
一位外國朋友不知道中國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謙詞。一次,他參加一對年輕華僑的婚禮時,很有禮貌地贊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說了聲:“哪里!哪里!”這位朋友卻嚇了一大跳!想不到籠統地贊美,中國人不過癮,還需舉例說明,于是說:“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結果引起全場哄堂大笑。
各種各樣的“汁”
有一次,專考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托福”試卷上出現一道填空題:“絞盡___汁”。
試卷收上來,老師發現答案多種多樣,但都沒答對,如“絞盡墨汁”“絞盡乳汁”“絞盡果汁”“絞盡湯汁”。
老師在評講試卷時,對這批未來的來華留學生說:“你們真是絞盡腦汁也沒寫出‘絞盡腦汁’”
老外評老外
初到美國時,幾個中國同學請我到一家中餐館給我接風洗塵。
小林看到鄰桌幾個洋人在用筷子,便說:“現在會用筷子的老外越來越多了!”
小王接著說:“那些老外不但會用筷子,還會點菜呢。他們再也不是只會叫雜碎、春卷了。”
小張正要開口,只見鄰桌一個已吃飽喝足的美國人慢條斯理地走到我們桌前來,用極其標準的京片子說:“請你們搞清楚,在這里,你們才是老外!
3、母語文化對學外語的影響
人們學習第二語言,特別是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跟學習第一語言有很大不同。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時,頭腦中已經有大量的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和思維能力。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母語中的某些特點、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民族習慣等,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會不由自主地對學習第二語言產生干擾或抗拒作用。在教學中,我們常發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簡單而又清楚的,可在外國學生眼中卻往往成了一些不好理解的怪事。
例如,在做口語練習時,有一選擇題:女兒(a)回家看見媽媽(b)正要拿放在高處的東西。
a:媽,我來拿吧。
b: (a)不用了,謝謝。
(b)好,謝謝。
(c)好吧,你來拿。
對話非常簡單,語言本身并沒有障礙?稍谶x擇答案時,大多數的學生選擇了b。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應該選c。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忙是應該的、自然的,無需客氣地說“謝謝”。尤其是晚輩幫助長輩,那更是理所當然。如果母親對女兒說了謝謝,女兒反倒會有些不解和不習慣了。人們普遍認為,越是親密的關系越不需要說這些見外的客套話。所以,在中國人的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聽到道謝的話。而在外籍學生的觀念中,無論幫助者和被幫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接受了幫助就應該說謝謝,這是最基本的禮貌。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活中一件極普通的事,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種情況也表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同樣也受到母語文化遷移的影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母語文化的觀念、行為方式來實現目的語交際中的文化行為功能。可見,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如果不了解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就很難理解語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