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5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但是,差異帶來的并不總是分歧,它恰恰給文化藝術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準確的結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含意義的和諧與美麗,比如趙無極的畫作就體現出文化交融的無盡魅力。
海外的小留學生們缺什么?
在國內,一些父母不惜拿出自己后半生養老的積蓄,迫不及待地把子女送到國外留學。表面上,孩子們在美國學業進步,身體健康,財源確保,父母也心中石頭落地,認為終于力所能及地領孩子走上了一條前途似錦的大道。然而,在很多小留學生內心最深層的角落里,有一塊不被人知,但是永恒缺離、難以彌補的版圖。
我見過幾名高中時赴美留學,現在美國名牌大學就讀的中國孩子。我問他們,在美國最缺什么。大家的答案如出一轍:“我們最缺的是朋友。”“朋友?你們身邊朋友一堆,怎么會?”“是的,在美國交友非常容易。隨時隨地,一個招呼就算認識了。然而,那種更深地交往,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照不宣,卻無處尋覓。就是與在美出生的華裔子女交往,也存在距離。”
一名考上耶魯大學的中國男孩對我說:“在美國交友非常容易,但是深交卻相當難。我想這是美國文化造成的。在美國,人們之間需要有一種距離。我在美國讀的是男校,男同學之間不敢交往過密,怕被說成‘*’。”
我也問了一位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女孩子。美國高中畢業時,她沒去參加對于美國高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畢業舞會,而是歸心似箭地飛回成都,看望自己家鄉的親朋好友。她說:“在美國,盡管我學業優異,但是,我總是覺得自己是個插班生,融入不進去。”
盡管這些孩子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寂寞,但是他們都非常向上,自強不息。他們非常明白自己該干什么。當我問到他們小留學生出國的最佳年齡時,孩子們說:“不是實際的年齡,而是實際的心理年齡,以及他們對誘惑的承受力。”
到美國來上中學的孩子,確實不容易。因為這是一段孩子正在尋找認同的年齡,如果沒有一個強烈的精神支柱,很容易在還沒有搞清自己是怎么回事的時候,變得失落、迷失。
我還問過一位九歲來美,曾做過美國高中學生會主席的孩子,他為什么能如魚得水地融入美國主流團體中。他說:“因為十三四歲之前,學習不是很緊張,小朋友之間希望相互了解。作為來留學的孩子,也有一定時間去接受、了解美國文化并受它熏陶。如果十六七歲再來,大家都面對考大學的壓力,而且別人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許多看法已經固定了。一個外來人再想融進去,已經困難重重。”談到中國小留學生時,他又說:“人與人不一樣,尤其是中國來的,許多人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能到這里來學習,他們一般學習不差,而且平日里只專注學習,交流本身在他們的背景文化里,可能并不被重視。”
別說是小留學生,就是我們這些“老”留學生,又有多少能真正深層地融入到美國的文化圈子中,找到同代人的共鳴啊!正如一個孩子對我所說的:“我覺得這里的華裔同胞就像活在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的一個半島上,自得其樂,既不是當今中國人的生活,又不是真正美國人的生活。我最怕的是,以后我的日子也會是這樣。”
南非端午競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