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七年級美術教案第1課 自然與生活的定格 外國風景畫、靜物畫賞析(一)
四、教師教學隨筆
(1)初中是學生的認知過程由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階段,針對欣賞評述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審美感受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壘面分析和理解,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整體分析能力。
(2)教師要充分準備相關教學
資料,并在欣賞作品同時,提出1~2個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有利于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探究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習。
(3)開展評述活動時,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進行,對學生評述的內容進行評價的同時,對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和語言表達也要給予一定的肯定。
五、教學資料庫
●《風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法國)庫爾貝(1 819~1877)(油畫)
庫爾貝是l9世紀法國畫壇寫實主義運動的開拓者,他抨擊因循守舊的官方畫壇,開辟了通往印象主義繪畫的道路。其早期創作大多是表現寫實主義的風格作品,極力表現出故鄉的人們所面臨的嚴酷現實。這些充滿力量的繪畫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和感染力量。作者運用雄健有力的筆觸、柔和統一的色調,表現了埃特雷塔峭壁歷經風暴后的寧靜、清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給人以聯想、發人深省。
●《靜物》(法國)夏爾丹(1699~l 779)(油畫)
夏爾丹出生在巴黎,立身之初經歷頗為艱辛,后終于成為成功的畫家。他的繪畫題材廣泛,人物、靜物、風俗無所不包,都深切地體現著他與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后來夏爾丹受荷蘭靜物畫的影響,專以精細地表現金銀器皿的質感為能事。有一位法國評論家說:“在夏爾丹之前,法國只有靜物。自從有了他,才開始了‘靜的生命’,就像英國人和德國人對靜物(still life)那樣!边@一評語形象地稱贊了夏爾丹靜物畫的魅力。他的靜物畫盡量還靜物以本來質樸的面貌,不用濃艷的色彩和閃光的器皿擺設,有一種粗糙樸素的平凡生活趣味。
1730年以后,他所表現的靜物對象是屬于中產階級廚房里的普通用品,那些極其平凡的廚房器物,一旦再現在畫上,它們的幻象顯出很強的“生命感”。正如這幅靜物、整個畫面籠罩在一片溫暖的黃色光暈之中,筆觸粗糙但并不失其細膩味道,似有皴裂痕跡,但生動、樸實無華。靜物排列疏密有致,并未停留在一般“再現”層次上,而是充分融入了畫家對所描繪事物的深切真摯感情。他認為,經過推敲的靜物構圖,不但要使所畫的靜物可信,還要讓它們具有光與色的豐富表現力。這幅作品所體現的美感也正在于此。
●《海港日出》(法國)洛朗(1600~1682)(油畫)
洛朗是法國17世紀的著名畫家。法國的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為國王及其精英服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現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并蓄、并讓現實描寫加上神話的外衣。因此,當時的主要畫家太多以希臘、羅馬為典范,受到卡拉奇折衷主義、卡拉瓦喬強烈對比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響。
洛朗的《海港日出》典型地體現出他的創作風格:開闊的海平線給天空留出大片位置,天空澄明平和,有一種氤氳的氣息。近景帶有羅馬式建筑、船只、人物于溯光的海濱,被籠罩在一片金色的陽光中。?找簧、寧靜優美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
他革新古典風景畫,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思想相結合,開創了以表現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為主的新風格。他的作品充分顯示了畫家對光線的高度敏感,加之對人物細膩的描繪,使他中年時期的畫風達到澄凈和諧的境界;晚年則更有個性,物體造型刻意拉長,色彩帶有銀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嚴肅的氣氛。他曾被譽為“出色描繪日出日落的杰出風景畫家”。19世紀畫家康斯太勃爾也感嘆道:“迄今洛朗仍被認為是目前最完美的風景畫家,他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