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公開課教學實錄及反思
(學生再讀課文,認真圈畫品味)
生1:第十三節中說明了原因,話不多,卻很樸實感人,不僅包含豐富植樹經驗,更表現張迎善對樹苗深厚的感情。
生2:文章十六節用對比的手法表現手的堅硬和他堅韌不拔的精神。
生3:文章十九節說明這雙手為祖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美化祖國,造福人類。
師:由此,作者想要塑造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一個勤勞質樸的勞動者形象。
生2:表現張迎善的吃苦耐勞和默默無聞,對造林事業的熱愛。
師:作者塑造張迎善是一個不畏艱辛、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熱愛造林事業的勞動者形象。姜孟之抓住張迎善的一雙手塑造一位樸質勞動者形象的手法,我們并不陌生,下面請同學們仿照本文及下面三段材料的寫法,寫一段100—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細致準確地描寫人物形象。
(出示)材料一: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根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一面》
材料二: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故鄉》
材料三: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背影》
(學生自由朗讀示例進行仿寫。)
生:父親有一雙特別的手,他手的形狀酷似一個干枯的老樹根,滿手的老繭,他的手看起來又厚又硬,凹凸不平,黑黝黝的手背上卻還能清晰的看見那一條條青筋,像山脈一樣縱橫交錯。每當我握住那雙手時,我總感到像被針扎一樣,但我并未將手縮回來,而是緊緊地握住它,因為它給我溫暖,給我力量。他為了讓我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忙碌著,多年的磨練在他的手上“烙”上難以抹去的傷痕。父親的手多偉大啊!
(學生評價)
生1:他能抓住對父親手的描寫,贊頌父親,寫的很細致,很感人。
師:張迎善用自己的一雙手綠化了無數荒山突嶺,為小興安嶺披上了綠色盛裝。張迎善是伊春林區最年輕的育林功臣,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請你利用文中信息,模仿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也為他寫一段。
(出示)1、照亮苗鄉的月亮:李春燕
頒獎詞: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不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2、地球之巔的勇者:青藏鐵路建設者
頒獎詞:每當汽笛聲穿過唐古拉山口時,高原上的藏羚羊,都會想念他們,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堅強的笑容。他們能驅動鋼鐵,也會呵護生命。他們是地球之巔的勇者,他們締造了世上最偉大的鐵路!
(學生仿照示例為張迎善擬寫頒獎詞。)
生1:他非常平凡,和許許多多的工作者一樣,但他卻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用平凡的雙手染綠了百畝綠林,用平凡的雙手為大地披上了綠襖。他是綠色寶庫的締造者,是偉大奇跡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