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公開課教學實錄及反思
生24:我覺得她說的很形象,但還不太全面,不太深入。這里不僅有對烏鴉以及與烏鴉有相同境遇的動物們的同情、可憐,也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悲哀,因為現在的北京連烏鴉都久違了,更別說其他名貴的鳥了,顯露出對城市的針砭之意,同時也引起讀者的思考。
師:引起什么樣的思考?哪位同學能接著生23的繼續說下去?
生25:我來說,如果是我我會想: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動物在都市之中找不到安身之所呢?讀到十一小節我們就明確了,是由于人類的霸道和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提醒我們人類要善待動物,善待我們的生活環境,表達了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的愿望,提出以有無其他精靈作為衡量城市生活環境質量的標準。
師:很好,生23、生24、生25三位同學由淺入深的把作者的寫作意圖揭示出來了。
四、真情體驗,“換位”交流:
師:也正是基于作者強烈的希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所以提出了“每座城市都應該有每座城市鐘愛的小動物”,你贊同作者的這一觀點嗎?
(生都表示贊同)而且作者還強調應以小動物作為“標志和象征”,足見某種小動物在一個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請你結合課文所學與生活積累,展開想象,以某一種小動物的口吻,交流一下作為“都市精靈”的你能給城市生活帶來哪些好處,抒發一下自己的心聲?
(學生讀課文,并練習講述,幾分鐘后紛紛舉手。)
生26:大家好,我是活潑漂亮的小黃鸝,我可以為你們唱出優美動聽的歌曲。可是現在,我所生活的環境已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真誠的希望我們的天能更藍,水能更清,你們也會和我們共同歌唱,共享快樂。謝謝!
師:好,小黃鸝說得怎樣呢?(哄堂大笑)
生27:他說的比唱的好,(再次哄堂大笑)能結合黃鸝的特點與目前處境來談,很自然,也很感人,小黃鸝們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好環境,愛護好小黃鸝。
師:從別人的回答中深有所悟啊,很值得推廣借鑒,很好!
生28:我是一只小麻雀,我們在你們眼中可能是再普通不過的鳥了,我們時時都提防著你們人類來捕殺我們,你們只看到我們會偷吃稻谷的不好的一面,其實我們的主食是莊稼的害蟲,我們很想和你們作好朋友,所以希望你們能諒解我們,愛護我們。(師生都微笑著)
生29:我是一只烏鴉,可能因為我們的長相或者由于我們平時太聒噪了吧,人們似乎對我們一直有成見,我要借這個機會為自己說幾句話了:幾十年前,我和我的同伴常常展翅飛翔,每到一處天空常常是黑壓壓的一片,幾乎達到遮天避日的地步。清晨我們結著伴成群地飛向城外,在鄉下覓食;黃昏,我們又結伴成群地飛回城里過夜。人們則每天按我們飛進飛出的鐘點勞作休息,我們不是給都市人作了一個很好的生物鐘嗎?我們因此也很有成就感呢!
師:烏鴉為自己寫了段“告白書”,是啊,要想和諧相處首先得消除成見,這樣看來人類同樣也很需要烏鴉呢!其實,要說到我們都市動物對城市有哪些好處,很多,比如可以成為都市居民的伙伴,給都市帶來生機,成為都市的一種景觀,使人感到歡欣,享受生活的樂趣,從而提高都市生活的質量。相信人們會反思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善待動物的!
五、反思問題,深入探究:
師:作為鳥雀等小動物來看,它們很愿意與人類為友,但看看現在的鳥、魚、獸漸漸都退避三舍或漸漸滅絕了,是什么原因呢?
生30:是由于人類的霸道和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
師:原因找到后,我們就得開出“藥方”,你認為人類怎樣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為”,保護好“生存環境”,與鳥、魚、獸友好相處呢?你可以聯系平時所了解的一些情況,說說你的看法。
生31:我認為我們首先要從自身做起,不隨便到垃圾和排污,尤其像一些化工廠,水泥廠之類,我們南渡的水泥廠相信大家也受危害不小,每天早晨桌上那層厚厚的水泥灰塵就足以讓我們頭疼了,更別說動物了!
(應和聲大起,議論紛紛)
師:大家都有切身體會啊,很是深惡痛絕呢!還有其他看法嗎?
生32:我覺得生31講得非常好,但是總有些“利”字當頭的人,這時我認為最好就要動用法律,給以懲治與制止。
師:還能從法制的角度去想辦法,考慮的很實際。
生33:我對生32做補充,我們可以制定有關禁止獵殺,禁止濫捕濫澇的法律,設立保護區。
生34:我認為我們還可以加強宣傳教育:宣傳保護珍稀動物,與動物在同一地帶要友好相處。
生35:不準在集市上出售野生動物。
六、總結講話,布置作業:
師:好,同學們都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措施,其實,與動物和諧相處,歸根結底還在于我們的行動。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動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動物一起攜手建設美好家園吧。今天的作業是參照課后附錄中“關于保護益鳥的倡議書”寫一個“保護動物倡議書”,清楚了?
生:清楚了。
師:好,下課!
教后反思:本課教學著眼于以下幾點:課文教學與單元主題教學相結合,注重文本閱讀與體驗,使文本閱讀實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于聽寫讀說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拓展能回歸文本。但由于自身的知識水平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處理應急問題的機智還應該不斷的提高。對于課堂如何高效、有序、合理,學生接受的知識如何的更快、更全、更好,這個問題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還應當不斷的探索、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