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四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知識與能力]
了解有關中國古代王朝經濟政策的基本知識。
初步了解、認識考古材料、文獻材料和文物插圖對于證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歷史文獻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原因和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及借助歷史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比較秦與西漢兩朝統治者實行不同的區域經濟管理政策所帶來的不同政治結果,理解區域經濟管理方式的差異與統治集團的階級屬性的深層次關系,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和歷史鑒別能力。
理解統治者對工商業的嚴格管理對其統治的特殊作用。
(二)教學內容分析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歷史文獻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地比較論證,主動探究各個歷史問題的答案。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包括歷史圖片、文史材料)等探討有關的問題。
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思考和總結,并對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糾正;對于學生的表現給予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學生明白崇尚節儉對—個社會的重要性,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愛之情。
本課內容共分為四個目。第一目介紹了中國古代歷朝大都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業被作為末業而長期受到壓抑。進而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基點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但這種政策導致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阻礙了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
第二目介紹了區域經濟管理的方式。通過例舉秦和西漢兩朝的經濟管理說明最高執政集團的不同經濟管理方式會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往往在交替出現的分裂時期逐漸得到彌補。而分裂時期地區經濟的發展,又給以后出現的統一局面提供了更高的經濟、文化基礎。
第三目介紹了中國古代工商業的管理。說明秦王朝統一度量衡,為工商業的發展規定了必要的統一標準;而且,秦政府對經濟管理的措施,也達到極細微嚴密的程度。而西漢對經濟的管理就更為嚴格。漢武帝時期推行鹽鐵官營的制度;王莽時期推行“五均六莞”的新經濟政策。
第四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禁奢侈的經濟政策。通過引用歷史文獻說明對奢侈之風的糾治,應當先自“上行”而后求“下效”。正因為歷代統治者本身做不到這一點,所以,禁奢侈的政令最終難以實現。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和區域經濟管理方式,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難點: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要求學生能站在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農抑商實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視超越經濟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區域經濟管理的方式的差異和統治集團的階級屬性的深層次關系。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
1.《漢書》中記錄了這樣的說法:“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