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除都市城郭內有市的設置外,農村集市貿易也有了發展。這種集市當時稱做草市、墟市,多分布在水陸交通的要沖。中唐以后,這種草市和虛市日益增多起來,也更加繁榮,有些后來還發展成為重要的市鎮。
[唐朝后期的商業]
唐后期的商業也有顯著的發展,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商業更為活躍。唐后期的揚州,是漕米、海鹽、茶葉等貨物的集散地,故“雄富冠天下”,商業更加繁榮。許多大食、波斯等外商在這里從事珠寶一類的奢侈品買賣。益州是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西南地區出產的各種貨物,多在這里運銷外地,故商業亦極繁榮。時人稱“揚一益二”,可見在唐后期,揚州、益州的經濟地位已超越長安和洛陽。東南地區的杭州,到唐后期也發展成了繁榮的商業城市。
廣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對外貿易城市。770年(大歷五年),外國商船到達廣州的有四十多艘。它們載來了香料、藥品、象牙、犀角、珍寶等貨物,從中國販走瓷器、絲綢等物品。唐政府在廣州設立市舶使,管理對外商務。唐末在廣州居住的外國商人數以萬計,在泉州也有不少外商居住。明州則是對日貿易的重要港口,許多商船從這里出海前往日本。
由于商業的發展,在揚州、長安、洛陽及汴州等一些大城市都出現了夜市。商業活動也逐漸突破了過去市、坊區分的嚴格限制,不少商人已在居民坊內開設店鋪。當時還產生了柜坊和飛錢。柜坊亦稱僦柜,它大概是由邸店分化而來。柜坊經營的業務,是代客商保管財物,并憑帖或信物,替存錢者支付款項,以收取柜租。德宗初年曾借長安柜坊的儲款四分之一以助軍費,可見那時柜坊是很多的。
另外,唐代已經有了飛錢。飛錢亦名便換,是中國產生的最早的匯兌制度。這一制度產生于唐憲宗時期,辦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某道進奏院,或交給某軍府、某使節、某富家,憑文券到指定地方取錢,這樣就解決了搬運大量銅幣的困難。上述現象反映唐代的商業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北宋的商業]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百貨,也有來自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規模很大。市內還出現了“瓦舍”(或稱“瓦肆”),里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成為娛樂的中心。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
北宋時期,由于舊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業分區性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組織更加嚴密。唐朝時,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時更加發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趕場。在草市或集、墟的貿易中,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換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固定的市鎮。市鎮是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它的發展,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