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現存咸陽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補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還繼續執行度量衡定期檢查制度,每年二月對全國度量衡器進行鑒定,以保證計量器具的準確和統一。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在于保證政府的賦稅收入,但它對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西漢鹽鐵官營]
秦始皇時已開始由國家經營鹽鐵,這是國家財政收入最大的項目。漢高祖允許民間私營鹽鐵,國庫收入大減。武帝時用桑弘羊、東郭咸陽等做理財官,把鹽鐵收歸國家經營,禁止民間私鑄鐵器和煮鹽,召鹽鐵商做鹽鐵官。全國有鐵官44處,鹽官32處。從此朝廷增加了巨大的收入,又削弱了地方豪強的割據勢力,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但是,伴隨農業生產的發展,土地兼并的現象日益尖銳,廣大農民的負擔愈來愈重。鹽鐵官營等政策的弊端,如鐵器苦惡,價格不平,主管官吏廢公法、謀私利,強征農民冶鐵煮鹽等等,也直接貽害農民,加劇了農民與封建國家之間的矛盾,致使農民的反抗斗爭日益頻繁。
而且依靠鹽鐵官營等政策所聚斂的財貨,無法維持戰爭的長期消耗。因此,至漢武帝晚年時,已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另一方面,經過漢王朝的連年出擊,匈奴力量大為削弱,邊患有所緩和。這些客觀情況,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發生重大改變。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在詔令中指出,此后務在禁絕苛暴,不得擅興賦役,應致力農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漢初的“與民休息”政策。
[《九章算術》與賦稅問題]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九章算術》上承先秦數學發展之源流,入漢之后又經許多學者的整理、刪補和修訂,大約于東漢初年(公元一世紀)成書,是幾代人共同勞動的結晶,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后世的古代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的,許多人曾為它作過注釋,其中最著名的有劉徽(公元263年)、李淳風(公元656年)等人。
《九章算術》收有246個數學問題,分為九章。它們的主要內容分別是:第一章《方田》:田畝面積計算;第二章《粟米》:谷物糧食的按比例折換;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問題;第四章《少廣》:已知面積、體積、求其一邊長和徑長等;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體積計算;第六章《均輸》:合理攤派賦稅;第七章《盈不足》:即雙設法問題;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組問題;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
《九章算術》中的數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反映了大量漢代的賦稅問題。從其中提供的資料來看,漢代關稅的數額相當高。
例如:《均輸章》第27題:“今有人持米出三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關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問本持米幾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均輸章》第28題:“今有人持金出五關,前關二而稅一,次關三而稅一,次關四而稅一,次關五而稅一,次關六而稅一。并五關所稅,適重一斤。問本持金幾何?”答曰:一斤三兩四銖五分銖之四。
[王莽與“五均六莞”政策]
王莽(公元前45一公元23),字巨君,原籍西漢東平陵(今濟南東)人,漢元帝皇后侄。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封新都侯。初始元年(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新,年號始建國。在位期間實行“改制”,命令全國民間的土地更名為“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皆不得買賣;一家不滿八男而占田超過一井(900畝)者,余田須分與親族鄰里,無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百畝的規定分配。為增加國家稅收,壟斷工商,公元xx年又推行“五均六莞”。曾屢改幣制,造成經濟上極大混亂。他還更改官制,恢復五等爵,濫加封賞,不斷挑起對外戰爭。由于賦役繁重,刑政苛暴,階級矛盾尖銳,天鳳四年(公元17年)爆發全國性農民大起義。更始元年(公元23年)為商人杜吳所殺。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