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為了抑制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制止高利貸,控制物價,改善財政,王莽在始建國二年(公元xx年)下詔實行五均六。所謂五均,即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城市設五均司市師,管理市場。各城設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工商各業,向市中申報經營,由錢府按時征稅。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評定本地物價,稱為市平。物價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則聽民買賣;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官按本價收買。百姓因祭祀或喪葬無錢時,可向錢府借貸,不收利息,但分別應在十天或三個月內歸還。因生產需要也可貸款,年利不超過十分之一。所謂六,是由國家對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實行統制,不許私人經營;控制名山大澤,對采集者征稅。
[《鹽鐵論》與禁奢思想]
西漢后期政論文集。原為漢昭帝時鹽鐵會議的文獻,后經桓寬整理而成此書。桓寬,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生卒年不詳。宣帝時舉為郎,后任廬江太守丞。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天下賢良、文學60余人到長安,“問以民所疾苦”(《漢書•食貨志》),并讓他們與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討論鹽鐵官營、酒類專賣等問題。這就是西漢時有名的鹽鐵會議。至宣帝時,桓寬根據這次會議的文獻,進行加工和概括,“推衍鹽鐵之議,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數萬言”(《漢書•公孫、劉田傳贊》),成《鹽鐵論》60篇。
《鹽鐵論》內容涉及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一定的社會面貌,是研究西漢后期歷史的重要史料。形式上它借鑒了漢賦主客問答的方式,以文學、賢良為一方,以御史、大夫等為另—方,進行辯論,雙方互相詰難,使論點不斷深化。從文體上說,它是漢賦的一種變體,在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有創新意義。在辯論過程中,有從容細致的說理,有以尖銳激烈的言詞批駁對方,有用生動的比喻和具體事例以增加論點的說服力,給人以深刻印象。
《鹽鐵論》的議論從實際出發,針砭時弊,頗中要害;語言簡潔流暢,渾樸質實。郭沫若稱它是一部“對話體的歷史小說”。《鹽鐵論》自宋以來歷代皆有刊本,較通行的有清張敦仁考證本、郭沫若《鹽鐵論讀本》和王利器《鹽鐵論校注》。
《鹽鐵論•散不足》中有許多關于禁奢侈的思想,例如:
“古者,諸侯不秣馬,天子有命,以車就牧。庶人之乘馬者,足以代其勞而已。故行則服桅,止則就犁。今富者連車列騎,驂貳輜耕。中者微輿短轂,繁髦掌蹄。夫一馬伏櫪,當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
“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媵臘祭祀無酒肉。故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今閭巷縣佰。阡伯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負粟而往,挈肉而歸。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
“古者,事生盡愛,送死盡哀。故圣人為制節,非虛加之。今生不能致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則稱以為孝,顯名立于世,光榮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發屋賣業。
“古者,夫婦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今諸侯百數,卿大夫十數,中者侍御,富者盈室。是以女或曠怨失時,男或放死無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