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到了南宋中期,出現了爐、瓶、渣斗、塑像等物,且每種器物又有多種式樣,裝飾以刻花為主,碗內刻云紋的較多,釉層晶亮透明,已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是龍泉青瓷的最為有名的產品,約始創于南宋晚期。釉層豐厚滋潤,色澤晶瑩,特別是梅子青,色調可與翡翠相媲美。此期器物的造型更加多樣化,而且還出現了模仿玉器的琮,模仿銅器的鬲、觚、觶、投壺等,說明龍泉窯的青瓷已經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愛。
龍泉窯發展至元代,開始較多地燒制大件物品,這是制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各地制瓷業的興起,特別是景德鎮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技工紛紛遷走,另行建窯,龍泉窯開始走向衰落。
[耀州窯]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六大名窯之一,為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分布在陜西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瓷器多為青中泛綠,晶瑩滋潤,以精美質樸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素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譽,因此被譽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窯創燒于唐,北宋鼎盛,終于元末明初,連續燒造陶瓷的歷史長達800余年。
耀州青瓷質地堅硬時有冰裂,式樣雅樸,紋樣圖案分明。釉色以橄欖綠等為主,透明度高。裝飾手法以刻花見長,間以梳齒紋樣,疏密有致更顯及花紋刀法洗練,生動活潑,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并因其“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而被選為“貢瓷器”。
■三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知識與能力]
結合教材提供的史料,了解中國古代商業生產和轉運貿易的基本情況。
了解中國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識,進而深入了解市的發展和變化。
了解各朝代文人對當時商業發展的客觀性描述,增強歷史的直觀印象。
了解各朝代作為商業中心的都市,并結合歷史文學作品認識其當時的發展或繁榮程度。
理解中國古代商人的社會地位,結合文獻資料分析中國古代執政集團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培養學生利用歷史文獻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發展的內在關系。
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過程中“市”的發展歷程及其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內在原因,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有關歷史文獻,了解中國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產和轉運貿易的發展情況,借助互聯網查閱更多的信息,并對有名的商幫進行深入而有價值的探究。
學生還可以通過觀察法,結合教材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史料對中國古代“市”的發展和演進、古代中國商業中心都市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和論證;在這一過程中,在有條件的地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進而用比較法把所收集的實證資料和文獻進行對比和比較。
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在關鍵環節上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給予適當的指導;無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教學內容結束之后,教師都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結果進行客觀、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的發展狀況,認識商人在中國經濟進步中的作用。通過對歷史上商業傳統和商業基礎的分析,聯系當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增強對我國經濟建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