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呂氏春秋》的重農思想]
《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六國時”農學作品可以說已經一無所存,我們所看到的專論農業的先秦文獻,只有《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4篇。
有學者推斷,《上農》等4篇,大致是采自《后稷農書》的。《后稷農書》應當是戰國時代較早的作品,故能為呂氏所采用。這一農書,在《漢書•藝文志》中即未著錄,可見它是早巳失傳了;幸而在《呂氏春秋》中保留了這一部分。《上農》一篇,講的是農業政策;《任地》、《辯土》、《審時》3篇,講的是農業技術。(夏緯瑛校釋:《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農業出版社1979年版,第2頁)有的學者指出,《呂氏春秋》中的《上農》等4篇,“是先秦最系統的農業學著作”,除農業技術以外,也包括農業政策。“這幾篇文章反映了呂不韋和秦國政府對農業問題的高度重視,它主張先農業、次工商,與商鞅‘困末作而利本事’的政策有一定區別。”
——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30—31頁。
[經濟重心向東南地區的轉移]
在我國歷史上,黃河中下游地區是開發最早的地區,這里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是我國古代的經濟中心。但自東漢以后,由于黃河流域戰亂頻繁,在我國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動的歷史趨勢。
我國古代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生產屢遭破壞,而江南地區則相對穩定。從西晉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農民為逃避戰禍,紛紛南遷,為南方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許多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他們同南方漢族人民以及從山區遷出定居的少數民族一起,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南方的農業生產開始趕上北方。
第二次是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遷到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社會經濟獲得較大發展。
第三次是南宋時期。南宋人民的斗爭,打擊了南宋王朝,阻止了金軍前進;北方人民的南遷,使南方經濟又一次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南宋時南方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提高,上等田每畝可收五六石,太湖流域的稻米產量在全國占重要地位,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這表明南方農業生產已經超過了北方,根本上改變了過去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南宋經濟的發展還表現在棉花種植的推廣、棉紡織工藝水平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海外貿易的發達,這些也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向東南的轉移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戰亂時最突出;三是經濟中心向東南的轉移又導致了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相應的轉移。
[秦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統一后,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并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準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