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以后,政治經濟中心南移,促使其臨近地區的經濟首先得到相應發展,中原文化也隨之被引入江南。徽州正處在當時東南經濟要區蘇浙中心,南北交往要沖,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環境和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促使徽州地主經濟向商業經濟轉移。南宋初期即有徽人為經營茶、墨、紙、木“行買四方”的記載。明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人從商增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其實,徽州人通常十二三歲就要到城里當學徒。因為徽州地少人多,迫使農民從事其他勞動。明代《安徽地志》說:“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人做生意一般都是小本經營,多數受雇于他人,并非“生而善買”,而是當時社會因素和徽人刻苦經營所造就的。嘉慶《徽州府志》就指出:徽人“善儀容,有口才”,“善識低昂,時取予,以故買之所入視帝郡倍厚”。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后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徽州素稱“東南鄒魯”,生于斯、長于斯的徽商,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
[云夢睡虎地秦簡]
1975年冬,在湖北云夢睡虎地1l號秦墓棺內墓主的頭部、右側、腹部和足部等部位,發現堆放有序的竹簡1555枚,保存基本完好。清理時,簡上殘存上、中、下三道編連絲線痕跡,原應是整卷入葬的。整簡長23—27.8厘米、寬0.5—0.6厘米、厚0.1厘米。秦代隸書大多清晰可辨,絕大多數墨書于篾黃上,極少數墨書于篾青上。這批竹簡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編年記》、《南郡守騰文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日書》甲種和乙種等。這些竹簡出自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紀年墓中,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大量秦代竹簡,對于研究秦代的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漢的商業和交通]
西漢最大的都市是京師長安。據考古發掘,長安城周圍長22600多米,相當漢代六十多里長。規模之大,超過古代羅馬城三倍以上。城垣每面有三個城門,可容四輛大車并行。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八街(縱街)九陌(橫街)之稱。街道三道并列,與城門的三個門道相連接,其中中央大道特別寬大,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全城中部和南部幾乎全是宮殿區,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東、西九市,是商業活動區。長安商業很繁華,在九個市場之內,聚集著各種大小商店,出賣各地的貨物。同類商店又集中在一處,成為許多市,如酒市、牛市、馬市、羊市等。這些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東、西九市不僅是商業區,而且也是手工業區,如市內便有官府手工業作坊。城內北邊一部分是居民區,占全城的十分之一左右。據記載,西漢末長安人口有24萬之多。
除長安之外,洛陽、臨淄、邯鄲、宛(南陽)、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洛陽水陸交通方便。臨淄絲織業發達,人口密集,是齊魯的中心。邯鄲是黃河以北的商業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鐵業很發達。成都的手工業,特別是蜀錦,馳名全國。西漢的城市,不僅在中原地區星羅棋布,就是在南方地區也有很大的發展。如江陵(湖北江陵)、吳(江蘇蘇州)、番禺(廣州)等,或為一方都會,或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