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3
[北宋的貨幣流通]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后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余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征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883900多兩,到1120年(宣和二年)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借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準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于是成為人民的—大禍害。
[南宋的商業]
南宋都城臨安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浙江及其他州郡前來的貨船,絡繹不絕。此外,平江、建康、鄂州、江陵等沿江城市,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墟市則比北宋更加普遍,僅廣東一路就有墟市八百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商業的繁榮。
宋金并立,雙方貿易往來仍然頻繁。宋金政府都在淮河沿岸及西部邊地設立市場,稱為榷場。除榷場外,民間私下交易的數量極多。在今吉林、內蒙古等地的墓葬中,均曾發現南宋湖州制造的銅鏡。在內蒙古西部黑水城遺址中,也曾發現福州刻印的書籍。至于景德鎮和龍泉的瓷器,更是遍及全國。
南宋的海外貿易也超過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歲達200萬貫,超過北宋治平年間歲入63萬貫的兩倍多。由于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貨幣鑄造供不應求。在對外貿易中,銅錢又大量外流。紙幣日益代替銅錢,成為主要的交換手段。除交子仍在四川地區使用稱為川引外,還發行了會子。南宋政府發行紙幣,主要是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大量紙幣投入流通領域,造成幣值下跌,通貨膨脹。
[唐朝的水陸交通]
當時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重要交通干線有以下幾條:(1)從長安往東經東都、汴州(河南開封)達山東半島;又自汴州北上可到幽州(北京),南下可達揚州。(2)從長安往西北經蘭州、出敦煌通西域;又自蘭州經鄯州(青海樂都)可到吐蕃。(3)從長安往西南經漢中達成都,由成都可到南詔。(4)從長安往東北經河東(山西運城)到太原;又自太原經幽州可達營州(遼寧錦州市西北)及東北地區;經云州(山西大同)可到回紇。(5)從長安往南經襄州(湖北襄陽)、潭州(湖南長沙)、衡州(湖南衡陽)到廣州,又自衡州到邕州(廣西南寧)。
當時,大運河溝通了南北水道,使全國的水上航運事業也空前發展起來。所謂“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可見當時水上交通是很發達的。唐承前舊制,在水陸交通要道上大致凡三十里設一驛站,全國有水驛260所,陸上1297所,水陸相兼驛86所,共有驛站1644所。陸驛備有馬,水驛備有船,以供官吏往還和政府文書的傳遞。在交通要道上除國家設置的驛站外,還有私人開設的接待客商的店肆,各店不僅出賣酒飯,而且“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