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的思想 教案
3.議議
“疑鄰偷斧”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便懷疑是鄰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鄰居孩子走路的樣子、說話的神態等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后來,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鄰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丟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錯誤?屬于什么樣的世界觀?列舉現實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并說明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思考提示
丟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從主觀出發的錯誤,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列舉事例略。
4.列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世界觀在實際生活中具體表現。
思考提示(略)
六、教學資源鏈接
(一) 名詞解釋
1.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可知論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哲學學說,認為我們的感覺、表象、概念、思想能夠正確認識世界。一般來說,唯物主義都認為意識是物質派生的,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義者如黑格爾所說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認識,舊唯物主義者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不懂得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辯證地解決世界可知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作為認識論的第一和基本的觀點,科學地證明了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不可知論是否認人們認識世界或徹底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學說。此概念首先由英國的赫胥黎(1825—1895)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論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產生,歐洲近代的主要代表是休謨和康德。其本質是把人的感覺看作是主觀和客觀之間的屏障而不是橋梁,不承認在感覺之外有確實可靠的客觀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懂得認識過程中本質與現象、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對不可知論最有力的駁斥是實踐。有時不可知論一詞也用以專指針對宗教教義而提出的一種學說,認為上帝是否存在、靈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2.二元論
二元論是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的哲學學說,與一元論相對立,它把物質和意識絕對對立起來,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各自獨立、相互平行發展著的實體,誰也不產生誰,誰也不決定誰,都是世界的本原。它的觀點是錯誤的:它肯定精神不依賴于物質而獨立存在,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它雖然承認物質是獨立的本原,但在說明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時,又把精神說成是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笛卡兒和德國的康德。
41
(二) 人物介紹
1.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
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承認人能通過“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覺作用認識客觀世界,并強調思維對于感覺的辨別和驗證。
2.范縝(約450一約510)
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在梁武帝宣布佛教為國教后,他仍能堅持反對佛教,并著《神滅論》。他從‘‘形神相即”和“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根本命題出發,論證形體和精神的關系是“質”和“用”的關系:“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和神的關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鋒利的關系一樣。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質實體,而是人的形體的一種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義者誤認為精神是一種特殊物質的觀點,有力地批駁了佛教神不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