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的思想 教案
8.休謨(171 1—1776)
18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近代歐洲不可知論哲學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人類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對話錄》等。他曾擔任過駐法使館的秘書和負責外交事務的副國務大臣。在政治上,他反對封建專制復辟,害怕人民革命運動的再起,他的信條是在所有的政治斗爭中都“保持中庸適度”的態度。在哲學上,他表現出調和妥協的中間派色彩,他雖然從洛克的經驗論出發,但卻拒絕承認經驗以外的任何存在物,他既懷疑上帝的存在,又懷疑物質世界的存在,認為經驗范圍之外的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建立了近代歐洲第一個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
休謨認為,認識不能越出經驗的范圍。他從感覺出發,認為感性知覺是人的認識的唯一對象。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各種知覺,世界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一束不同知覺的組合,至于知覺之外是否存在著一個能產生知覺的東西,這個東西是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這是我們無法知道的。休謨否認上帝的存在,他在《宗教自然對話錄》中明確表示:“絕對否認從這個世界確定神的存在的推論,從而把上帝趕出哲學領域。
43
9.康德(1724—1804)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康德的前半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自然科學方面。《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也稱《宇宙發展史概論》)是康德前期最杰出的成就,他從機械唯物論的自然觀出發,提出了太陽系起源于星云的假說,認為宇宙是一團稀薄的云霧狀的物質粒子,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在旋轉的運動中逐漸地密集、凝聚而成了太陽、行星和衛星,這就推翻了牛頓的“上帝第一推動力”的說法,第一次把天體看成是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康德的后半生的研究側重于哲學。康德哲學的基本特征是調和和妥協,他的哲學體系是一個矛盾的體系,其主導方面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同時又包含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三) 相關資料選輯
1.形神關系的論戰
我國南北朝時期,齊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內,名流云集,高僧滿座。他們迷信佛教,大談因果報應,宣揚人死后精神不滅。普通官員范縝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他認為,精神不過是人體的一種作用,從屬于形體,形體存在則精神存在,形體死亡則精神消失。他把肖子良等一幫王公名流駁得啞口無言。肖子良幾次組織人馬與他辯論,都被他駁倒。肖子良無可奈何,派人對他說:像你這樣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為什么發表這種違背潮流的言論呢?你應當趕快放棄你的言論。范縝聽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縝“賣論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2.波晉爾的”世界3”理論
當代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提出了一個名為“世界3”的理論:他認為存在三個世界,即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觀知識世界。世界1即物質世界,就是宇宙,地球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點;世界2即精神世界,是人類知識、主觀經驗、精神狀態的世界;世界3即客觀知識世界,是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它由語言、藝術、科學等構成。他承認先有世界1,后有世界2,最后才有世界3。世界3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就“如同桌子、椅子是實在的一樣”,也是客觀存在,是獨立于世界l和世界2的。這種世界多元論的主張在哲學上是站不住腳的。但強調科技知識的作用,在今天特別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