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的思想 教案
理器問題是與道器問題聯系在一起的。“道”與“器”相對,道是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器是具體的特殊事物,道的含義與“理”相同,器的構成元素是“氣”,因而道器問題可以歸結為理氣問題。當時的心物之辨和知行問題緊密的聯系著,因為心和物即精神和物質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認識)和行(實踐)的反復活動。理氣、心物之辨結合在一起,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氣、理、心”三者哪個是最根本的?氣是物質世界,理是普遍觀念,心是主觀精神。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理氣、心物之辨,哲學基本問題已經比較明晰地被揭示出來了,通過理氣、心物之辨,圍繞著氣理心三者的關系,形成以張載、王夫之為代表的氣一元論、以二程(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理一元論和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一元論。最終由王夫之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相結合的氣一元論,達到了傳統哲學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最高水平的回答。
5.如何理解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這個問題對初步接觸哲學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建議采用講授法,運用教材中小欄目的問題,“援引一些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課程標準中的內容目標)。也可以先給學生提供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讓學生談理解。例如,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認為,“火產生了一切,一切都復歸于火”。我國戰國時期荀子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我國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認為,“氣者,理之依也”,“理”不能脫離物質實體的“氣”而存在。德國費爾巴哈認為,“人不是導源于天,而是導源于地,不是導源于神,而是導源于自然界”。古希臘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脫離和先于事物的客觀存在,是萬物的本原。我國明朝王守仁認為,“心外無物”,世界萬物依賴人的心靈。英國貝克萊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覺的集合”。德國黑格爾認為,“思想不但構成外界事物的實體,而且構成精神性的東西的普遍實體”。在他看來,“客觀思想”或“絕對精神”是萬事萬物的本質。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是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它是依靠籠統的直觀,即通過經驗觀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測而形成的理論,具有明顯的自發性和樸素性。如,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萬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中國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所構成的。古希臘和印度也有類似思想,如地、水、火、風說。在西方,古代唯物主義的最高理論形式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創立的原子說,他認為不同形態和重量的原子構成不同的事物;在中國,則主要表現為“元氣論”,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值得強調的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與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的,確信世界萬事萬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它以近代實驗科學對自然現象的實證研究為基礎,以新的實證知識和科學方法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自發性。它認為,物質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單位。但由于它把世界歸結為原子,歸結為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既經不起自然科學的檢驗,也經不起唯心主義的攻擊。它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這種唯物主義還有其不徹底性,即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在歷史觀上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英國的唯物主義、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以及19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著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