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學案
有人主張,昆曲應作為博物館藝術,只求保存,不用發(fā)展。此說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識之士的反對,也有悖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保證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們未來的發(fā)展。
在保護昆曲藝術方面,我們應如何做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呢?
3.昆曲應作為博物館藝術,只求保存,不用發(fā)展,這肯定是錯誤的。一方面要保證杰出文化的生存,另一方面也不能遏制它們未來的發(fā)展。為保護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昆曲藝術,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做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那么,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充滿活力呢?文化創(chuàng)新既要繼承和發(fā)揚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又要充分體現(xiàn)時代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使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成果而向前發(fā)展。縱觀中外文化發(fā)展史,所有優(yōu)秀文化成果之所以能夠永垂青史,在于它們能夠深刻地把握時代精神,傾聽時代呼聲,深切關注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從而給文化的創(chuàng)作與繁榮注入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現(xiàn)階段的時代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包含了變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等豐富的內涵。昆曲的發(fā)展道路也應該是這樣的。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 (學案)文明新風駐鄉(xiāng)村
過去在福建莆田市,農村宮廟是落后和迷信的代名詞。學生一到放假,由于回鄉(xiāng)沒地方可去,讓家長擔心。如今放暑假再回到老家時,村里早已為他們準備了好去處,那就是村頭祠堂改建成的村民文化中心,這里有公共閱報欄、書庫、器樂室、棋牌室、體育活動室等到各種設施,應有盡有。每天一大早,他們就相約到這里打乒乓球。村里許多孩子也都喜歡到這里來,既能學知識,又能鍛煉身體。這一切是因為村里采取了改宮廟、建文化中心的新舉措。
近兩年來,莆田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一個難題:一方面,許多農村文化陣地場所十分匱乏;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宮廟卻廣布農村。于是,他們想了一個好主意:把這些宮廟改建成文化中心,逐漸把廟堂變成農民群眾的文化課堂。有一個村的老協(xié)會會長是老黨員,威望高,他就帶著村老協(xié)會的老年人把村里祠堂收拾整理,從家里搬來或自己動手制作書桌、書柜,添購了黨報黨刊以及各種科技圖書30多種,建成了文化宮,還不定期邀請專家來講課,文化宮搞得有聲有色,逐漸吸引村里大批男女老少前來光顧。到目前,全市已有86個宮廟改建成文化宮,文化宮里有活動室、閱覽室、黑板報、圖書館、電視等,有的還有可供演出的舞臺。
73
有的村雖然都是宮廟,但與其他宮廟有很大區(qū)別。如贊揚莆田唐代前賢林攢孝母事跡的宮廟,有的是褒揚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林敦大敗倭寇的宮廟等。對這類宮廟,宣傳部門除了建立文化中心,使一批宮廟逐漸褪去迷信色彩,成為社會主義文化陣地。還收集文物,增設名人事跡展覽室,有的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二) (學案)山西晉劇何以紅火?
晉劇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山西和黃河流域曾獨領風騷。然而,和其他劇種一樣,近年來,晉劇卻不斷衰落。是什么原因導致晉劇每況愈下?山西晉劇院開門問計。XX年3月,他們從省內各地請來100多位戲迷和專家學者把脈尋診。很快,病因查明:一是因循守舊,缺乏創(chuàng)新,一曲《打金枝》一唱就是20年,曲目是老面孔,演員也是老面孔;二是名角分散,各自為政,難以滿足觀眾看好戲更要賞名角的心理需求。此外,市場意識淡薄,對觀眾欣賞水平和消費層次缺乏細化,在電影、電視、卡拉ok等多種休閑娛樂方.式的擠壓下,市場空間越來越窄。晉中戲迷劉來福老人痛心地說:“省晉劇團行頭比不過私營劇團,好不容易來個名角,可喊兩嗓子就銷聲匿跡。這樣下去,哪留得住觀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