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102
國潮”既指一般意義上西方人對中國事物的熱情,又特指藝術與生活中對所謂的“中國風格”的追慕與模仿。“中國潮”開始于1650年前后,結束于1750年前后。一個世紀間,“中國潮”表現在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高深玄妙的哲學、嚴肅沉重的政治到輕松愉快的藝術與娛樂。孔子的道德哲學、中華帝國的悠久歷史、漢語的普世意義,中國的瓷器、絲織品、茶葉、漆器,中國工藝的裝飾風格、園林藝術、詩與戲劇,一時都進人西方人的生活,成為他們談論的話題、模仿的對象與創造的靈感。在歐洲社會面前,中國形象為他們展示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中國潮”是那個時代西方人追逐異國情調的一種表現,沒有比中國更遙遠的地方,也就沒有比中國更神秘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人與物產、生活方式等。“中國潮”的發起人主要是商人與傳教士。商人們販運來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在歐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國潮”;傳教士們販運回來的孔子哲學與中國的道德神學,在歐洲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種熱潮,中國思想與制度,成為精英階層的文化時尚。傳教士們從中國回來,便成了社會名流,他們穿著中國長袍,談論圣明的康熙大帝與玄妙的孔子哲學。他們介紹中國的書信在社會上流傳,激進主義者感到興奮,正統主義者感到恐慌。哲學家們不甘寂寞,也參與到中國哲學是否無神論的討論中來,有人甚至思考是否可以用中國道德哲學取代基督教神學。萊布尼茨希望在中國與歐洲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交流認識的新型關系”。“鑒于我們道德敗壞的現實,我認為,由中國派教士來教我們自然神學的運用與實踐,就像我們派教士去教他們啟蒙的神學那樣……”
3.師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動一
教材選取不同時期三位外國人對中國的瓷器、園林藝術和科學技術所作的描述或評價,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查閱《馬可•波羅行紀》《中國科學技術史》及中國的瓷器、園林藝術和科學技術成就等方面的材料。在此基礎上,探討中華文化的特色及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〇探究活動二
在探究過程中,請教師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收集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材料,組織學生交流、探討。
〇探究活動三
這一探究活動意在引導學生分析地域文化的差異及其形成的原因。這個活動選取了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進行對比。關于這兩者的特點,可以結合具體例子讓學生感悟。例如,讓學生欣賞一曲蘇州評彈,觀賞一幅云南石林的圖畫等。也可以從家鄉的民居風格、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探討,感受家鄉文化的特色。
〇探究活動四
我國各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引導學生了解少數民族舞蹈及其特色等,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成就及其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在探究過程中,可以分組的方式鼓勵學生收集材料,提煉觀點,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103
4.學生踐行要求
(1) 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有關材料,體會其對中華文化形成所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