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四) 相關疑難問題解讀
1.漢字對中華文化及世界文字的意義
漢字記載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漢字的出現是中國文化從“史前時期”走向“有史時期”的界碑。在漢字產生以前,我們祖先長期只能口語交流。經過鍥刻記事、結繩記事的漫長過程之后,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文字。
漢字與中國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用漢字記錄自己輝煌與苦難,用漢字寫成的文獻典籍,浩如煙海。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記錄并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漢字被一些鄰國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漢字文化圈。
公元l世紀,漢字逐漸向境外傳播,北至朝鮮半島,東至日本,南至越南。在漢字傳人之前,這幾個國家都沒有自己的官方文字。漢字傳人后,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他們就用漢
97
字記錄語言。同時產生了大量的漢語借詞,日本語中的漢語借詞很多,有人統計日語中的漢語借詞占日語全部詞匯的55%,如“中國”、“中華”、“京師”、“疾病”、“米”、“書”等。
日本、朝鮮、越南分別仿照漢字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字。日本的文字可以說有兩個組成分,一是漢字,一是假名。漢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造的字,1981年日本公布的常用漢字還有1 945個。假名是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的自創字母。假名中的片假名是采用漢字、取其片段的方式形成的;平假名是在盛行草書的平安時代,簡化草書形成的。這樣,日本文字就變成了漢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
朝鮮語中的漢語詞匯和日本語的情況大致相同。朝鮮從374年起就用漢字,直到1949年方進行改革。
lo世紀起,大批漢字輸入越南,越南語中有大量的漢語借詞,如肝、茶、糖、飯、報告。許多越南人名、地名都用漢語,新名詞也多是在漢語的基礎上創造來的,13世紀,越南仿照漢字的結構,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字喃。
2.中華科技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關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約瑟在《自然科學大事年表》中用圖表作了形象的描述。
時 間 時間公元前6一公元前l世紀 公元1——4XX年 公元401——10XX年 公元1001——15XX年
比 例 50% 62% 7l% 58%
表中所展示的中國歷史四個階段大致是春秋到西漢,東漢到東晉,南北朝到北宋初年,北宋到明中期,前后歷時兩千余年,幾乎相當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全過程。從總體上看,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圍內一直處于優勢地位,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中國造紙術的西傳結束了歐洲使用羊皮紙的歷史,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縮短了歐洲近代化的歷史進程,并且使文藝復興成為可能。火藥在中世紀經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后,成為歐洲人民反封建反教會的強大武器。指南針的廣泛使用,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令人震驚的地理大發現,使得文藝復興運動異彩紛呈。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歐洲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變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馬克思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世界市場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精神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