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讀經最根本的目的是實現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支持讀經者普遍認為,近百年來.中國引進了西方的教育體系,確實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存在一個巨大缺陷,即丟棄了中華經典文化。而這些經典是一個民族智慧、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的依據,是中華民族屢遭災難而始終沒有解體的堅強紐帶,如果再不重視這個問題,民族的文化遺產將逐漸消失。
反對讀經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化的先天不足,就是沒有經過“西化”的洗禮,因為現代社會對所有傳統文化都提出了挑戰,只有對這些挑戰做出創造性的回應,傳統文化才可能有生機。他們主張中國的文化傳統應該有一個空前的“西化”運動,才有真正復興的可能。
五、教學資源鏈接
1.反思中的西方學者看中國傳統文化
近二三十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一些著名的學者把目光轉向了東方,轉向了中國。
反思西方,轉向東方。1988年,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法國巴黎聚會,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在閉幕會上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當代美國的漢學家安樂哲與并不懂中文的哲學家郝大維合作,一連寫了《通過孔子而思》《預期中國:通過中國和西方文化的敘述而思》《從漢而思:中國與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真理與超越》三本書。他們指出:西方哲學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哲學家們和各種哲學運動從各方面向我們熟悉的關于理論和方法的客觀性的觀點提出挑戰。這種大趨勢迫使我們放棄那些關于確定性的不加分析的假定,實際上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一場真正的革命。
學習東方智慧。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容格在他的《東洋冥想的心理學》中指出:應該轉換西方人已經偏執化了的心靈,學習整體性領悟世界的東方智慧,應該讓他們放棄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技術,拆穿他們擁有力量的幻象。當代法國著名學者法朗索瓦’于連特別重視中國哲學,他說:“我在很長的時間里,都認為中國文化由于具有自我反思的特點,所以與人類學是對立的,卻能夠讓我們進入哲學!敝挥袕摹斑h景思維的空間”出發,
106
從“他者的外在的觀點”出發,才會構成對自己的新的認識。這就是說,西方的某些學者已經認識到在對自身文化的認知過程中,應該有一個“他者”如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參考系。
通過東西方文化的對話得出新的結論而有所發展。例如,安樂哲與郝大維認為他們所強調的儒家民主主義就是杜威和孑l子對話的產物:孔子和杜威都強調“人是具體環境下的人”,而不接受完全無約束的自由主義的個人概念。杜威認為,僅僅追求“絕對獨立自由的自我”并沒有給美國帶來什么好處,事實上已經阻礙著美國社會的進步。斯蒂芬•顯克曼的《賽琳和圣賢:古代希臘與中國的知識與智慧》和《古代中國與希臘:通過比較而思》、讓•弗郎索瓦•勒維爾的《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舒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等,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
探討“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意義。我們知道,西方哲學長期存在著“天人二分”的傳統。例如,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就說:笛卡爾的哲學完成了或者說接近完成了由柏拉圖開端的精神、物質二元論。笛卡爾主張,精神和物質平行而且彼此獨立,研究其中一個能夠不牽涉另外一個。然而,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天”。因此,當代西方“過程哲學”對二元思維方式的批判,在某種意義上是受到中國“天人合一”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們認為,應把環境、資源、人類視為自然構成中密切相聯的生命共同體,這將對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