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創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
相關鏈接對史詩《江格爾》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點作了介紹。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個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融合,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本目的最后安排了一組反映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郵票。這是國家郵政局首次發行的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為主題的特種郵票。這套郵票分別為摔跤(蒙古族)、響箭(藏族)、賽馬(維吾爾族)、秋千(朝鮮族)。
(二) 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
一框共有三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追溯古代文明中的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或湮滅,或被同化,或中斷并沉睡千年的歷史,感悟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二個探究活動,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燦爛的古代中華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巨大力量。
95
第三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在清政府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同時,西方工業文明正呈現勃勃生機,認識文化衰微與國家衰落之間的關系。
第二框共有四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特色及其對世界文化產生的影響,感受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感悟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
第三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辨析我國不同區域文化的特色,增強分析不同區域文化形成原因的能力。
第四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認識各個民族文化成就對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 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1.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雖歷經磨難,但從未中斷,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華文化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從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會通精神來豐富和完善自己。
中國古代思想家雖各有所尊,但又提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互相駁難,卻又互相吸收,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體現了總攬百家的思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易傳-系辭下》)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學說互相包容薈萃的歷史事實。
正是這種包容會通精神,使得中華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這種融合力使得中華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