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中華文化不僅善于包容百家學說和不同地區的文化精華而日臻博大,而且還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羝、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匯于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漢代北方民族的器用雜物、樂器歌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魏晉南北朝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時期,充滿生機的北方民族精神,為中原農耕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漠北淳樸之人,南人中地,變風易俗,華洽四海”(《魏書•崔浩》)。盛唐是中國古代最為開放的時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發揮得尤為淋漓盡致,“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法曲》)。首都長安更是“胡化極盛一時”,胡漢文化互相融合,中國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即使是對外域文化,中華民族最終亦能敞開其博大的胸懷,批判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佛)、道三者得以長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包容會通精神。佛教自漢代傳進中國以來,至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形成一個高潮,中國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過
96
與外來佛教文化的會通交融,獲得新的營養而進入更高的層次。所以,在中國古代,儒、釋(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達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明末清初時期,西方的基督教傳人中國,帶來了西方文明。雖然這時的中國已漸趨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減弱。但許多有識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獻,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張。事實上,歷史上中國除了儒、釋(佛)、道三者并存外,甚至還以寬厚的心態接受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而耶穌會士傳進的科學技術,曾對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壓迫,大批熱血知識分子仍然不忘學習西方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這種文化開放心態,正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的表現。
2.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五千多年發展歷程中,中華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榮的意識,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就是中國各民族不斷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斷增強的歷史。
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早在西周時期,中華先民就具有文化心理的自我確認。到了近代,中國人更自覺地認識到,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親疏之別。其后數千年,混雜數千萬人種,而稱中華如故。以此推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之可決也。
今天,我國56個民族親如一家,共同發展。華僑華裔的文化臍帶仍然與中華母親血肉相依,他們一刻也未曾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