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吉州窯的瓷器,平時看來釉面不是很光滑,但一遇水馬上變得色彩閃亮,釉面放光,其效果類似于雨花石。吉州窯的陶瓷中有代表性的是木葉天目盞。木葉天目盞看上去像翻轉的斗笠,黑得油光閃亮。令人稱奇的是,盞內嵌著的樹葉,看似凸出,一摸卻又與盞底一樣平。吉州窯所產木葉天目、彩繪、兔毫天目、剪紙貼花等產品,制作技藝居當時世界領先水平。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吉州窯木葉天目盞和玳瑁盞,被列為國寶級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出來供人參觀;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黑釉加花蝶紋瓶和卷草紋加彩壺,被視作稀世珍品;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博物館陳列的在印尼出土的中國古瓷,其中就有吉州窯的黑釉黃斑碗。
3.師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動一
這個活動是導人第一課時的關鍵,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引發學生對古代文明延續問題的好奇與思考。
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有關古代文明的圖片或文字資料。根據以前學過的歷史知識,學生會從自然災害、國家覆滅、外敵人侵等不同方面思考其他古代文明中斷或湮滅的原因,也會感嘆人類文明發展的艱難。教師宜引導學生把中華文明與其他古代文明進行對比,探討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緣由。
〇探究活動二
這一個探究活動通過多位外國政要對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贊嘆,引發學生進一步感悟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魅力、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創造力,感悟具有這種精神品格的文化必然具有更加美好的未來。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啟發學生從多方面思考。例如,從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不斷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從儒、釋、道的有機融合,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善于吸取各種文化之所長;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可以看出,中華文化一定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等等。在具體探究過程中,請教師鼓勵學生從多方面收集材料、提煉觀點。
〇探究活動三
從教材結構來看,這個活動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因為此前的兩個子目都在闡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而本框的落腳點在“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探究活動通過對近代中華文化走向衰微歷史過程的回顧,分析近代中華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認識文化衰微與國家衰落之間的關系。在探究過程中,宜引導學生分組收集有關資料,啟發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101
4.學生踐行要求
結合一部外國文學作品、電影和流行的觀念和詞語等,討論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第二課時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1.基本流程圖示
2.典型粟例導入
這一框從文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人手,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
教學中可以用下列材料作為典型案例引入。
啟蒙時代西方社會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現一種泛中國崇拜的思潮,人稱“中國潮”。它將近五個世紀西方不斷美化的中國形象推向高峰,中國幾乎成為西方文化向往的烏托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