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第一,有利于更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和國家。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地球村”越來越小。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樣的姿態參與“地球村”的合作與競爭,是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把握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比把握一個民族膚色之類的體質特征要困難得多。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形態盡管多種多樣,但都可以尋覓到該民族和國家文化的主色調、主旋律。唯其如此,才有英國人的紳士風度說,德國人的精確高效率說,美國人的自由開放說,日本人的善采異邦說等。幾千年來,我國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中華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中華兒女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
第二,有利于更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國國情。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是認清國情的內在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也帶來了因襲的重負。外來文化的積極因素,我們吸收得還不夠充分,但其負面影響已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憂慮。深入剖析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對今日中國的影響,總結五十多年來我們走過的道路,是認清國情所必需的。
第三,有利于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繼承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華文化,是我們“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之一。文化傳統是社會的一種生存機制和創造機制。借助于它,歷史才得以保存和實現。正因為如此,文化傳統并非僅僅滯留于博物館的陳列品和圖書館的線裝書之間,它還活躍在今天人們的實踐當中,并在這種實踐中不斷改變自己。對于中學生來說,了解傳統、分析傳統、變革傳統,學習中華文化,正是培育這種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的最好課堂。
從整體上看,該課是對學生進行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教育,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極其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礎。
(一) 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古老的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
92
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史書典籍。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近代中華文化經歷了衰微的過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文化正在續寫更加壯麗的篇章。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能力目標
〇結合中華文化獨特的發展歷程,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