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又一重要見證。從歷史上看,我國歷來十分重視歷史資料的保存,留下的史書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世界絕無僅有。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具體說來,一是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二是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三目“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主要講了三層意思。一是中華文化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漸衰微的;二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正在續寫更加壯麗的篇章。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下設三目。
第一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由一個活動導入。在這個活動中,分別引用外國作家、專家、學者對中國的瓷器、園林建筑以及科學發明的高度評價,再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以及對世界的貢獻。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在方方面面,教材從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方面加以說明。
關于文學藝術,教材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從一般意義上講文學藝術的作用,即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獨到的作用。二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特點、作用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國的文學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風格鮮明
94
獨特,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成就,不可勝數,教材用相關鏈接的形式介紹了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以幫助學生理解。
關于科學技術,教材講了以下幾層意思。一是從一般意義上論述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二是從總體上講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對人類文明史的貢獻;三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即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四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力量。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教材用相關鏈接的形式對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了說明。
雖然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工業文明浪潮的沖擊,中國科技明顯落后。然而,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古代的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演變、豐富和發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環境。受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政治結構影響,我國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們既漸趨合一,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為了說明上述觀點,教材采用相關鏈接的方式,以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這兩個極富特色的地方文化為例,說明了地理、歷史等因素對文化的影響。
我國各地區的文化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對生活在該區域的人們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帶有明顯自然環境特色和社會人文特點的地方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吸收,共同推動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