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〇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文化走向新的輝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〇感悟中華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〇通過對中華文化發展歷程和特點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強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〇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增強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
〇增強維護民族團結的信念,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
同努力,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實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展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邏輯結構分析
本課由一個引言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兩個框的內容構成。
引言用簡要的文字描述中華文化的主要特點,以引起下文。
第一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下設三目。
第一目“古代輝煌的歷程”,首先是活動導人。古代文明中的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先后中斷了。當把目光轉向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的中華大地時,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
為了說明上述觀點,教材設計了一個活動。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文化的驕傲,教材通過幾位外國政要對兵馬俑的贊譽,揭示出中華民族不僅能創造古代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且能創造光輝的未來。
接著,教材用較大篇幅回顧了古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說明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歷
93
久彌新。最后一句“明清時期,隨著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傳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為第三目“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埋下伏筆。
為了讓學生更好了解我國古代文化,教材用“文化名人”欄目,對孑l子作了介紹。
第二目“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從漢字和史學典籍兩個方面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
文字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具有記載文化發展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的功能。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漢字的作用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漢字記載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漢字為人們跨時空交際提供了便利;漢字對漢語的發展和規范化產生積極影響;漢字被一些鄰國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漢字文化圈;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拓展了漢字的應用領域。古老的漢字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于漢字的演變過程,教材用相關鏈接的形式作了說明。
從漢字的演變過程看,甲骨文是我們現在發現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西周和春秋時代,雖然人們還在龜甲或獸骨上刻字,但特別重要的事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所以人們把這種文字叫“金文”。篆書分大篆、小篆兩種。有人把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的文字統稱為大篆。春秋戰國各國文字往往差異很大,后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把文字統一成小篆。相傳隸書是秦代程邈創造的。到了東漢末年,人們在隸書的基礎上略作改進,形成了一種沿用至今的新體字——楷書。此外,還有兩種字體——草書和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