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1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
答案提示:西周所封諸侯共有三類:同姓(姬姓)王室、異姓功臣和先代貴族。與課文中所述相同。當時西周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安撫人心,加強自己的統治。
八、教材有關名稱與插圖的注釋
1、周公: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所封采邑在周(今陜西寶雞東北),因此稱為周公。他曾作為周武王的主要輔佐,在伐紂滅商中立了大功。武王死后,“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危難中周公立武王年幼子誦為周成王。同宗管叔、蔡叔、霍叔勾結商后裔武庚叛亂。周公輔佐成王經過三年,平定了叛亂,又一次立下大功。周公借此又繼周初武王分封諸侯,進行第二次大分封,據荀子記載“立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王族占五十三。姬姓和姜姓進占了周朝統治的重要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統治。后來周公又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進一步控制東方。他請成王到新都祀典,開始親政。史書對周公評價很高,《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奄為東方與武庚共為叛亂的部族),四年建侯衛(指分封),五年營成周(東都),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2、西周控制的地區: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遠遠超過商朝。《左傳•昭公九年》引當時周大夫詹桓伯的話說:“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學者們認為,上述記載與考古發現的地理分布證明相合。西周控制地域應當是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3、鼎:鼎原為人們的炊具,早在七千多年以前我國原始社會就出現過陶鼎。后來鼎從日常生活器皿中分化出來,成為祭祀中最重要的禮器。鼎形最早為圓腹、圜底、三足。后來陶鼎演變為銅鼎,器狀也由圓腹椎足發展為柱足方鼎、扁足鼎數種,盛行于商周時期。商朝司母戊鼎、西周大盂鼎、毛公鼎為其典型器具。司母戊鼎已成為商朝象征權力的重器。到西周時鼎更成為等級制度和分封、宗法制的重要標志。據《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擁有鼎數多少,成為等級高低的標志。古代神話傳說中,夏禹是鑄鼎的始創者。相傳禹鑄九鼎,以象征九州。《漢書•郊祀志》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夏德衰,鼎遷于殷;殷德衰,鼎遷于周”。周武王滅商后,將九鼎從殷都朝歌遷到洛邑。春秋時楚王強大稱霸中原,不僅自稱王,還覬覦象征天子權力的九鼎,方有楚王問鼎的故事。戰國末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國滅亡,九鼎由洛邑遷至秦,但運途中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
4、周公輔佐成王圖:這是一幅漢代畫像石,見于山東嘉祥宋山1號小石祠堂。此圖見于小祠堂的西壁畫像,西壁畫像僅有這幅周公輔成王和另一幅孔子見老子兩幅歷史故事畫。畫面正中座位上為幼年的周成王,旁有周公輔佐,主題為要求臣子對君上要像輔佐成王的周公一樣忠心耿耿。
5、宜侯矢銅簋:1954年在江蘇丹徒煙墩山考古發現的西周青銅器。簋音ɡuǐ。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宜侯矢銅簋通高15.7厘米,口徑22.5厘米,飾有旋渦紋、虁紋。此簋腹部有銘文12行,共120字左右。大意是說,四月丁未這天,周康王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和東方之圖,又有宜這個地方進行了貞卜祭祀,而后對原來的虞侯命令說,立即改封虞侯到宜地為宜侯,賞賜給禮器、土地和人口,宜侯矢感謝王的恩典,稱頌王之功德,因而作此寶器以紀念其父虞公。這一銅器銘文記載了西周分封制的事實和過程,并記述了西周開發江南(宜)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