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1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
師:西周分封制的實行的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使西周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加上禮樂制度的制定,協調了貴族中的等級關系,社會得以穩定下來。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分布在天下各地,構織起四通八達的統治網絡,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室分封宗親貴族的既定制度,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利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的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同時,西周的諸侯國之間或為同宗共祖的宗親,或為彼此通婚的姻親,橫向聯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從強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進地方之間的聯系兩方面來看,西周分封制在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師:那分封制是不是僅僅至諸侯一級而已?
師: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ⅲ》所述: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不僅僅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也要進行分封,封其子孫或其他貴族為卿大夫,給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內也要分封,封其后代為士,分給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展示有關示意圖)
師:在了解了一些分封制的基本知識以后,就邀請同學們來探討三個問題:第一,西周的分封制下的諸侯國與商朝“外服”管轄下的“方國”相同嗎?第二,為什么西周統治者要大事分封?其目的究竟是什么?第三,西周的分封制存在什么隱患?
生:(討論,回答)
師:第一,雖然西周的諸侯國與商朝的“方國”在諸如權利和義務方面有很多相似點,但并不完全相同。至少就分封對象而言:雖然商朝也在王畿之外的土地冊封方國首領為侯、伯等,但冊封大多是臣服于商王的異姓部落或氏族;而西周所分封的對象絕大多數是同姓王族成員,一部分是西周開國功臣(雖是異姓,但有的卻與西周姬姓結成姻親,如封于齊的呂尚),另一部分是先代之后,此外就是臣服于西周的邊遠氏族或部落首領,而且同姓之國多在王畿周圍,或監視殷商之后和周圍少數民族侵擾的作用。(若學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師:第二,周初分封的原因與目的,簡而言之,即“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廣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目的就是為了對西周境內“王”直轄區域以外的廣大地區進行有效地統治。(可展示夏商周的疆域圖)商周時期統治者直接治理的疆域,也就是所謂的“國”其實很小,相傳商初有三千國,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國。最高統治者“王”的直轄版圖也不大,孟子曾曰“湯以七十里而王,文王以百里為王”。因此對于“王”直轄區域以外的廣大地區,周王則因循前代,用分封諸侯的辦法來加強對它們的統治。即所謂的“封邦建國,廣建諸侯,以藩衛宗周。”例如,東方的奄和蒲姑兩個大國,曾助武庚叛周。成王把奄國封給周公長子伯禽做魯侯(都曲阜),又封外祖父太公呂尚做齊侯。呂尚都營丘(山東昌樂縣),滅蒲姑國。齊魯兩大國代替奄和蒲姑,商不能反叛了。召公的兒子封燕(故都在易,河北易縣。后遷都薊,北京),成王弟叔虞封唐(都唐,山西太原縣,后稱晉國)。從遠大處安設據點,抵御戎狄,掩護衛周兩國,受封者都是周朝最重要的貴族。除此之外,我還認為限于交通、通訊條件地制約,西周統治者無法對如此龐大的疆土進行有效的管理,在沒有更有效的措施現世之前,還是對前朝的制度加以發展完善以實現有效統治的建立,因此西周統治者在商朝有關制度的基礎上實行了分封制。(若學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