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1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
生:(略)
師:大禹在治水過程中發展了權力,成為部落的核心。他利用治理洪水的功績,得到酋長(即部落首領)的身份,建立自己的威信,逐漸地控制了部落的一切大權。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大禹曾與共工、三苗等部落發生過激烈的戰爭。就在治理洪水和部族斗爭中,擴大了實力,攫取了大量的財富,權力逐漸膨脹起來,為大禹的傳子打下了雄厚基礎。按照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度,禹年老退位時,應把權力交給伯益。但是大禹在為部族領袖時,勢力膨脹,其他邦國的君主、酋長皆不能與之抗衡。《史記•夏本紀》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這里所說的“佐禹日淺”,顯然是借口,但天下部族長皆不承認益,而承認啟則是事實。大禹為啟的即位已經打下了雄厚的軍事和經濟基礎。而伯益則在沒有基礎,或者勢力遠不及啟的情況下,自然是要失敗的。禹的傳子宣告了禪讓制度的終結,王位世襲制產生了,出現了父子相承的“家天下”的局面,國家便成了君主(國王)一家一姓的私產。
(展示文字并加以說明:《禮記•禮運》:“今大道既隱(原始公社制度解體),天下為家(變公有為私有),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財產私有),大人世及以為禮(子孫繼位,認為當然),城郭溝池以為固(保護財產),禮義以為紀(制定禮教和法律),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階級制度),以立田里(劃分疆界,土地私有),以賢勇知(養武人謀士作爪牙),以功為己(謀個人利益),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爭奪及革命不可避免),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統治階級的圣人)。” )
(展示板書:2、內容:⑴中央:①王位世襲制的形成)
師:那么王位世襲制是按怎樣的關系來繼承君主之位?它的形成有何重要影響?它與我們這節課重點探討的宗法制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略 )
師:王位世襲制,是把“王位”看作是國王一家一姓的私產,顧名思義,就是王位由父系家族成員繼承,是一種按照血緣關系來繼承王位。其實在原始社會,基本的社會關系就是血緣關系。最初形成的氏族就是一種血緣組織。而這種社會結構在國家誕生以后被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王位世襲制是從夏朝開始實行,不過夏、商兩代與后來的西周不同,還沒有完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而是嫡長子繼承和“兄終弟及”并行。比如夏代從啟至桀,共歷13代16王,從王位繼承順序來看,有的是傳子,有的是傳弟,基本上是以傳子為主。傳子是不是傳長子、嫡子,由于資料匱乏,尚難以推定。商代從湯至紂,共歷十七代三十一王。湯制定了兄終弟及再傳兄子的制度,即兄死由弟繼承,直到同輩諸弟全不在世,再由長兄之子繼承。
(展示圖片:夏與商的世系表 )
師:王位繼承制的確立,其重要意義在于:它是我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從此進入了“天下為家”的時代,“公天下”終于變成了“家天下”。
師:要談到王位世襲制與宗法制之間存在什么關系,我們暫且放一放,留到后面探討西周宗法制時再來具體細述。
(展示板書:⑴中央:②相、卿、師等的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