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突出該重點,首先,讓學生通過教材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通過活動強化目標意識;其次,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小康目標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強化全面小康目標的感召力,激發學生努力為之奮斗的內驅力。
(二)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差距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確定該內容為本課教學難點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對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差距在內容上很難從宏觀上把握,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上,也易產生片面性。突破該教學難點教師應該注意:既要客觀地分析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困難,讓學生了解全面小康目標實現的艱巨性,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又要讓學生了解全面目標是一個分階段、有步驟地發展過程,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關注國家的發展,家鄉的變化,樹立為小康目標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設計建議
建議用四課時完成本課。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藍圖”用兩課時完成;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用兩課時完成。
四課時的整體設計思路:
第一課時:“全面小康的藍圖”(上)——了解總體達到小康的重要性,樹立自豪感。
第二課時:“全面小康的藍圖”(下)——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的內涵,關心家鄉的全面小康建設。
第三、四課時:“奔向全面小康”——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發展過程,需要全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奮斗,樹立責任感。
學情分析
第1課時 全面小康的藍圖(上)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總體小康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增強自豪感。
2、學會運用“全國人民生活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標準”對小康生活水平的實際情況進行簡要評價。
3、知道現階段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及其意義。
教學重難點:總體上達到小康的重要意義。
知識要點:
1.“小康”的提出: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800——1000美元)
2.20世紀末,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上小康的偉大跨越。
3.小康社會的實現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教學方法及媒體準備:
搜集本地區改革開放以來重要統計數據資料以及體現本地區人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圖片。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放歌曲〈〈好日子〉〉后,請學生說說聽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教師:對家鄉的發展,同學們都感到很振奮,但其實我們這兒的變化只是國家整體發展目標的小小縮影。今天我們將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偉大祖國近幾十年為之共同奮斗的目標和輝煌成就,了解我們家鄉在國家的宏偉目標的帶動下發生的巨大變化。
引入本課課題:全面小康的藍圖(上)
展開
一 小康目標的提出
請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個◆下的楷體字,思考并討論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