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同學們談地理
導入
地球表面有高山,深谷,陸地、海洋,高低起伏大,用什么樣的地圖,可以把這些表現出來呢?
【地形圖的判讀】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體演示:
課本p16 圖1.27 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
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乙點的高度為500米,甲點的高度1500米,以乙點為基準面則甲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甲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甲點與乙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承轉:“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圖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地在平面的地圖上表示出來呢?”
1. 觀察一幅繪有等高線的地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幅繪有等高線的地圖,教師可以自問自答:“那就是用繪制等高線的方法來表示。”
(2)教師提問:“那么,等高線是怎么繪制出來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等高線示意’、‘海拔的計算’兩幅圖和文字,討論地圖上的等高線是怎樣繪制出來的?”
2.等高線
(1)出示等高線的地形模型,利用這些模型,根據對教科書內容的理解,在黑板上畫出一組等高線圖。
(2)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帶一塊橡皮泥(核桃或雞蛋大小的一塊即可),制做成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設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細線將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斷,然后將每一層的外輪廓線按其鑲套關系描繪在一張白紙上。
制作過程最好由學生參考教科書上的等高線繪制過程,獨立完成,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要進行提示和指導。教師可以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和地貌素描圖,讓學生對照觀察。
(3)讓學生對照繪制出來的等高線輪廓和地形模型,總結:如何根據等高線的彎曲和疏密特點,判別地形圖上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地形?
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總結: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出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4)讓學生閱讀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分析這種表示方法與單純用等高線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總結: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其著色隨地勢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書本p17 分層設色地形圖
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3000 表示高原
3000~5000 表示山地
完成活動1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海拔高 海拔高 <500米 有的高有的低 在200以下
地面起伏程度 地勢平坦,邊緣較陡 較陡 坡度和緩 四周高中間低 地勢平坦